作者: 袁志峰 孫宜君
敘事長詩。作者仇學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0年11月初版。長詩共有三十二章,是根據“文化大革命”中的真人真事創作的。金訓華出身在上海一個工人家庭,他與新中國同年誕生,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成長。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運動,受著政治熱潮的裹挾,他積極參加了運動,當上了“紅衛兵”,北上串聯,接受“紅司令”毛澤東的檢閱。后來,他又同“紅衛兵”一起遍訪韶山、“雷鋒的故鄉,王杰的村”,認識到知識青年同工農結合的重要。中學畢業后,他響應號召,到黑龍江省雙河地區插隊。在此期間,他同貧下中農一起學“毛選”,還幫助五保戶、烈屬勞動。后來在一次洪水中,為搶救國家財產而犧牲。長詩塑造了一位“紅衛兵”“闖將”的典型形象。在表現手法上,長詩借“歌手”、“母親”、“教師”、“海港老工人”、“駐紅代會解放軍”等各色人物之口,從不同角度贊頌主人公的事跡,表明政治傾向。由于受到當時極左政治觀念和創作理論的制約,這首長詩對主人公的塑造只停留在記錄一些表面行動上,人物語言大都是空泛的豪言壯語,人物形象蒼白,敘事方式單調,缺少藝術的感染力。從這首長詩可以看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文學創作的一個縮影。
上一篇:孫宜君《金色的海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張達張博華《金鎖》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