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曉文
中篇小說。作者張笑天。發表于《新苑》1982年第2期。作品歌頌了人性和人道主義的力量。申公秋是黃伯韜兵團的中將軍長,淮海戰役中腿部受傷,彌留之際被鳳凰莊的農村婦女杜玉鳳救起,在她家的地瓜窖里養傷。杜玉鳳家里還有一名十八歲的解放軍女兵蘇巖在養傷。她發現了地窖中的申公秋。就在兩人拔槍相向的時候,杜玉鳳進來為阻止兩人的爭斗中彈受傷。申公秋從小受到的是“政治不講良心與道德,軍人不講友愛與憐憫”的教育,可此刻在杜玉鳳面前動搖了。他沒有借機逃跑,而是束手就擒。1968年,特赦戰犯申公秋又被押回鳳凰莊接受勞動改造,還是住在杜玉鳳家,恰巧地委書記蘇巖受到沖擊也住在這里。申公秋想同蘇巖溝通心理,杜玉鳳也從中勸解,可是蘇巖堅決拒絕了。在蘇巖困難的時候,申公秋暗中幫助了她??垂芎趲偷呐t衛兵司令劉四新將被提拔時,因上級查明她的生身父親就是申公秋而告吹。杜玉鳳認為人性可以溶解人世間的一切冤仇,勸申公秋去安慰女兒。劉四新卻拒認父親,絕望自殺。在清隊運動時,上級派人來到鳳凰莊審問申公秋,并設圈套讓杜玉鳳承認她是這里地下國民黨的后臺。杜玉鳳舍身保護受傷的申公秋免遭揪斗而被縣群專抓去。申公秋深感內疚,不惜偽造日記說自己是長期潛伏的軍統特務來開脫杜玉鳳,償還了心靈上的債務。1976年,蘇巖恢復工作,她的兒子孫垣因參加“四·五”運動受到追捕,又是杜玉鳳掩護了他。杜玉鳳在遭到逮捕時,委托申公秋照顧孫垣。申公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到秋天蘇巖來接孫垣,看到申公秋,她在心里埋藏得太深的人性終于復蘇了。他們一起趕去看望重病的杜玉鳳。杜玉鳳交給他們一顆從她身上取出的彈頭,希望他們永遠化干戈為玉帛,而后溘然長逝。作品在80年代初,較早地舉起了人性和人道主義的大旗,表現出作家的現代意識。作品引起一些評論家的爭鳴,有人認為作者“在人性問題上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宣揚超階級的人類之愛”;有人認為作品是對“把我們的社會看成是異化的、非人性的、非人道的社會理論的圖解”。而作者則認為,人性、人道主義并不是資產階級特有的東西,它與“我們現在提倡精神文明、五講四美是出于同一目的”的。作品采用申公秋在平反后回鳳凰莊探望路上的回憶的方式結構全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作品抒情性強,兼有哲理意味。
上一篇:周魯俠《福地大西營(兩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蔣亞林《秀露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