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八場話劇。作者趙國慶。發表于《新苑》1979年第3期。劇本通過描寫在動亂的“文革”時期,一個女青年的不幸墮落而后轉變為新人的艱苦歷程,向全社會提出了一個既有普遍意義又發人深省的社會問題,即怎樣挽救失足的青少年,醫治林彪、“四人幫”給這一代人造成的精神創傷。李曉霞本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求知欲很強、富有正義感的中學生,由于抵制了“四人幫”的倒行逆施,在事實面前敢于說真話,結果被開除學籍,強迫下鄉勞動。當理想、希望、前途被拋入毀滅的深淵后,她開始自暴自棄,信奉“人生就是歡樂”、“滿足就是幸福”的人生哲學,逐漸沉淪墮落,玩世不恭,并走上犯罪的道路。該劇通過展現在如何對待李曉霞問題上人們表現出的不同態度,深刻地揭示出了在青少年犯罪問題上,社會、家庭、學校各方面所不應推卸的責任,呼吁全社會都來承擔“救救孩子”的艱巨使命,表現出劇作者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該劇以現實主義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李曉霞這一真實可信的失足青年形象,也成功地刻畫了方老師、徐志偉、李長海、宋潔珍、徐靜、楊華、邵旭、草上飛等不同類型的人物。特別是方老師形象的成功塑造,突出了該劇“救救孩子”的主題。在藝術構思上,該劇沒有具體描述李曉霞的犯罪過程,而是把這一切置于幕后。全劇始終關注的是人們對“救”與“不救”各自不同的態度,圍繞這一點組織并展開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既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又有感人肺腑的抒情;既有引人入勝的現在戲,又穿插著令人回味的過去戲,使劇情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由于該劇把“救救孩子”這一場爭奪戰放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中來展現,因而其廣闊的涵蓋面增強了作品的力度。劇的結尾別具匠心,耐人尋味。這時,劇中又出現了幾位更為次要的人物——高考招生委員會中對錄取李曉霞持否定意見的人。他們無名無姓,也沒有出場,但作者有意要留給人們去思考的是,李曉霞雖然獲得了新生,但救救她的斗爭卻遠沒有結束。該劇語言既個性鮮明,又具有生活化特點,特別是李曉霞的語言,不僅具有強烈的動作性,而且又富有變化,忽兒情真意切,忽兒玩世不恭;忽兒溫文爾雅,忽兒黑話連篇,充分表現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透視出人物微妙的內心世界。該劇上演后,引起了各界的廣泛注意,激起了強烈的反響,使“教育戰線的同志受到鼓舞,失足青年增強了幡然悔悟的決心”。全國許多省、市有近五十個劇團演出了這個戲,演出場次均在百場以上。該劇在參加首都“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中獲獎。
上一篇:杜生渝《敵后武工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林道立《散文特寫選(1949——1979)》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