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黠鼠》注釋,意譯與解說
蘇子①夜坐,有鼠方嚙。拊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②,聲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 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嚙也,而遽死耶?向為何聲, 豈其鬼耶?”覆而出之, 墮地乃走, 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蘇東坡全集·黠鼠賦》
【注釋】
①蘇子:蘇軾自謂。②嘐嘐聱聱(jiao jiao ao ao):象聲詞,鼠嚙聲。
【意譯】
蘇先生暮夜靜坐,聽到有老鼠開始咬東西。他拍響床架來嚇它。那聲音剛停一下馬上又響起來。就叫書童用蠟燭照著去尋找,看到一只空袋子,從中傳出嘐嘐聱聱的響聲。他說:“嘻,這是只被關在里邊逃不出去的老鼠。”打開袋子看,安安靜靜什么都沒有,拿著蠟燭仔細搜尋,才發現里邊有只死老鼠。童兒奇怪地說:“剛才還在咬東西,怎么這么快就死了?剛才是什么聲音,難道是它的鬼嗎?”就把袋子翻過來,倒出那死鼠。誰知那老鼠一到地上馬上就跑掉了, 即使有一個很敏捷的人在, 也拿它沒辦法。
【解說】
傳說,這則故事是作者十一、二歲時所作。就是讀文言原文,仍給人清麗、親切,宛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整個故事,質樸生動,栩栩傳神,童子的驚訝,老鼠的狡黠,如畫如見,恍如可即。若傳說屬真,作者的早慧,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夫,真叫人驚嘆不已。但是,當作者把它作為一則寓言向他兒子講述時,就從中引發了非常深奧的道理。他首先指出,“有生莫智于人”,人是生物中最聰明的,但有時也會“墮此蟲之計中”,被狡黠的老鼠騙了,看著原來“見閉而不得去”的老鼠“墮地乃走”,而“莫措其手”,實在大可嘆惋。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呢?“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就是說因為不能專心一致,僅從表面現象觀察問題,只聽得老鼠咬東西而未考慮到它在使計,就上了它的當,讓它逃了。接著作者再度指出:“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此不一之患也。”——人們能夠擊碎一塊價值昂貴的璧玉而不動聲色,卻不免有時因打破一只鍋子而失聲驚叫;人們有勇氣有智慧能夠搏殺猛虎,卻不免偶然碰到一只馬蜂或一條蝎子時因驚慌失措而變色。這都是用心不專,思慮不周的過失呀。所以他希望兒子從“黠鼠”得到教訓,“惟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即要多學勤記,專心一致,不思旁騖,不作表面文章,這樣才能在突變發生時不致“莫措其手”。
【相關名言】
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此不一之患也。
——蘇軾
才能是長期努力的報酬。
——法國·福樓拜
上一篇:《劉基·麝智》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劉元卿·鼠貓》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