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灑脫的莊子與《莊子》·《莊子》中的邏輯故事·魚樂之辯》注釋|譯文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①之上。莊子曰:“鯈魚②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③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④其本⑤。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注釋】①濠梁:濠水上的橋梁。濠水,在今安徽鳳陽縣境內。②鯈(tiáo)魚:儵通“鰷”,白條魚。③固:本來。④循:順,追溯。⑤本:始,指原來的問話。
【譯文】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先前的話來說。你剛才所說的‘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的話,就是已經(jīng)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快樂的。”
【評說】這也就是著名的“濠梁之辯”。“魚游壕上”這一成語由此而來。莊子與惠施是古代一對奇特的辯友,《莊子》一書,記載了他們之間的許多辯論,“魚樂之辯”是他倆之間最著名的一個論辯,可以稱得上是千古奇辯。他們的辯論究竟誰是誰非,誰輸誰贏,歷來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對于上面這場兩千多年前的爭辯,歷代評注者通常站在莊子的立場上,認為莊子是這場辯論的贏家,因為從故事本身看,莊子是占了上風的。
但是,從邏輯上看,其實惠子是勝者。因為人和魚是不同類的,人怎么知道魚的心理呢?莊子使出的是“偷換概念”的手法,進行的是詭辯。所謂“偷換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將本來不同的兩個概念當作相同的概念來使用;或者是把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含義下使用。它是違反思維規(guī)律“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一種邏輯錯誤。這種邏輯錯誤有時候表現(xiàn)為詭辯,就在于它是“故意”的,即故意用一個概念代替另一不同的概念,從而制造概念混亂。
“安”字在古漢語中,作為代詞使用時,有兩種含義,一是“哪里”,一是“怎么”。惠施所用的“安”字的含義是“怎么”,他所說的“汝安知魚樂”是一個質疑,意謂:“你怎么知道魚樂呢?”但莊子利用了“安”的語義的歧義性,似乎漫不經(jīng)心地用偷換概念的手法,將惠施所說的“你怎么知道魚樂”偷換成“你從哪里知道魚樂”,把質疑偷換成了對于地點的疑問。惠施的問句似乎是以肯定莊子知道魚之樂作為前提的了。于是,莊子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回答“是在河邊的橋上知道的”。在這里,莊子顯然違反了同一律關于在一個論辯過程中“使用概念必須同一”的要求。
上一篇:《博學多才的惠子·關于惠子的邏輯故事·魏王更葬》注釋|譯文
下一篇:《名家第二人尹文與《尹文子》·《尹文子》中的邏輯故事·雞非鳳凰》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