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圣孟子與《孟子》·不知輕重》注釋|譯文
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②,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③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④也。《孟子·告子上》
【注釋】①信:即“伸”。②秦楚之路:秦在西方,楚在南方,居中原地區的諸國以秦楚為遠,形容路途遙遠。③心:指心性品德。④類:這里指事情的輕重。
【譯文】如今有人,他的無名指彎曲而不能伸直,雖然既不疼痛又不妨礙做事,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那么即使到秦國或楚國去,也不嫌路遠,為的就是手指不如人。手指不如人,能夠知道厭惡;心性、道德不如人,卻不知道厭惡,這叫不知輕重。
【評說】從古至今,當人們在向別人講述一個道理或聽別人講述一個道理時,常常會出現“這件事情就像某某事情”的說法。于是,一個較為抽象的道理就變得通俗易懂了。這種思維方法是人際溝通中最廣泛使用的類比推理的方法。所謂類比推理就是根據兩個或者兩類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它們在另一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孟子批評有的人由于“不知輕重”而在思維上陷入了邏輯的混亂時,采取的就是類比推理的方法。
歷史上足智多謀的齊國大使晏子也曾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捍衛了自己國家的尊嚴:晏子代表齊國出使楚國,楚王設宴招待。酒過三巡,只見兩個小武士捆著一個人走了進來。楚王故意問:“你們捆著的是什么人?”小武士稟報說:“是齊國人,盜竊犯。”楚王對著晏子說:“齊國人都是慣于偷東西的吧?”晏子站起來說:“我聽說,橘子長在江南就結出橘子,移到淮北,就長成枳實,葉子雖很相似,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水土的差異。老百姓長在齊國,從來不會偷東西,到了楚國卻會偷盜,請問:這是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盜呢?”楚王無言以對。
上一篇:《“絕頂的聰明人”韓非與《韓非子》·《韓非子》中的邏輯故事·不死之藥》注釋|譯文
下一篇:《名家始祖鄧析與《鄧析子》·《鄧析子》的邏輯故事·兩可之說》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