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手記·瓷器銅器篇·集藏手爐的基本功
銅手爐(清中期)
手爐集工藝美術之精華,隨著其價值的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玩家將目光投向了這種小巧的器物。藏玩手爐在古董收藏中雖列為“小道”,但也需具備一定的學問。尤其是對它的斷代、辨偽及購存,更應看作是玩家的基本功。
首先是斷代。不同年代的手爐,在材質、器型、圖案及工藝制作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集藏手爐必須掌握各個年代手爐的不同特征。
以材質而言,明至清初手爐多由整塊紫銅制成。清中期為白銅興盛期,手爐多為白銅所制。特別是云南產的云白銅,滋潤如小兒肌膚。《骨董瑣記》稱:“乾隆三年六月,準江蘇買洋銅。按是時洋商每年承辦銅九十八萬余斤,備民間制器之用,謂之民銅。云南產銅一千三百余萬斤,供應京局及各省配鑄之用。”筆者曾在北京通州舊物市場買到一只白銅手爐,精光閃耀,晶瑩奪目,即為云白銅所制,此爐為清代器物。民國以來,白銅來路斷絕,手爐多由黃銅制作。
從器型上看,明代手爐大都小巧,無柄與有柄兼有,以無柄居多,其制作由整塊銅料錘打敲擊而成,形體古樸端莊。清制手爐,形體增大,晚期較笨拙,多為有柄,爐體由爐身與爐底焊接而成。民國手爐,做工粗糙,爐體有明顯焊接痕跡,大多無款。
再從爐蓋紋飾上看,明代以幾何紋為主,素雅而精湛,不少為編織而成。明代以后,除幾何紋外,出現了山水、人物、花鳥紋飾。清以后,爐蓋較為輕薄,其網紋以吉祥紋居多,間有幾何紋和寫實性圖案。藏爐者對這些心中有數,當碰到一件手爐時,才能對它的年代做出快速反應。
其次是辨偽。因手爐漸成古物市場搶手貨,以謀利為目的的仿品偽品也應運而生。手爐贗品有三類:一是以明制手爐為本,器型小而厚重,常做出略帶光澤的假包漿;二是以清制手爐為本,用黃銅制作,爐內外均作舊,給人以銹蝕和臟兮兮的感覺;三是在偽制的手爐一面施以燒藍、景泰藍等工藝,但工藝拙劣,與真品相去甚遠。
辨別新舊真偽要善于區別真爐與偽爐在制作上的差異,從工藝制作上發現問題。如舊手爐多為手工制造,偽品多為澆鑄而成。對此可從底足與爐身的焊縫及爐蓋的網眼做工上加以分辨。老手爐紋飾為人工雕刻,入銅筆畫上寬下尖。偽品則無此特征,且筆畫軟弱。
贗品的款識以偽造張鳴岐的最多。筆者以為,歷來所謂張鳴岐款不過是個招牌,真正張爐存世極少,鑄張款的不一定就是張爐;只要手爐精致,鑄張款與不鑄張款都有收藏價值。當然,帶張款的爐也確有張爐。張爐真款,據行家稱,其字體多為陰文小篆,布白和刀法均屬上乘。其行刀流暢,似行云走馬;筆畫挺括,直筆處如尺打刀切,圓筆處圓轉自如。輕重變化,極富韻律;布白 勻停,疏密有序,一派大家風范。書中收有新制偽爐,鑄“張鳴岐制”款,字畫滯澀機械,與張之真款的非凡刻工絕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一看便知為新工贗作。
銅手爐 (清)
手爐的真偽還可以從有無時代、剝蝕的痕跡上進行辨別。老手爐從表面的包漿到爐內留下的煙痕均有古舊跡象,新爐的包漿和煙痕都是人工做出來的,仔細分辨,定有破綻。
第三是購存。如何處理購存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是多數藏爐者面臨的問題。通常情況下,購存手爐主要有兩種主導思想。一是系列購存,不管年代和工藝,只要是舊手爐均作為購存對象。一是精品購存,不分年代,只要是精品可不惜重金購買收存。系列購存以數量取勝,但也容易收存一些低檔品,隨著眼力的提高,難免會被玩家篩選后淘汰。精品購存以質量取勝,但不容易形成系列,雖升值空間較大,卻不利于探究與玩賞。依筆者之見,不管怎么說,多多益善總是弊大利小,系列購存也得注意質量。低劣的大路貨存世較多,還是少買甚至不買為好,免得誤入低層次循環的怪圈。而精品卻是日益減少,碰到“有一眼”的手爐,即便售價略高,也盡量留下,免得因失之交臂而來日發出“不堪回首”的慨嘆。
從目前情況看,國內大多數手爐收藏者現有的藏品無論品種和數量都尚未形成氣候,有些人擁有幾件精品但不夠規模;有些人有一定數量但品種較單一,上檔次的東西不多。一些工藝上乘的手爐露面后,總有“淘金”者問津。正當一些人面對精品徘徊不定、猶豫不決時,您不妨捷足先登,以適中的價格將其購買到手,秘藏于篋,這或許正是您的明智之舉。
五福捧壽嬰戲白銅手爐 (清)
現代手爐仿品
上一篇:《書信鑒賞·友書·陳情表》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家書·顏氏家訓(節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