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和與中國人的關系
劉亞坤
中國人講究一個“和”字,小到待人接物“以和為貴”,大到兩國交戰重“人和”,還有對自然萬物“和諧”的思想,都能體現出“和”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漢字“和”,有兩種寫法,分別是“龢”與“和”。秦的小篆以后就基本不再用前者了,而甲骨文中也沒有后者的寫法。但兩者之間在含義上卻有些許關聯。
說文解字中講:“龢,調也。”它起于先秦時期,當時“詩、樂、舞”三者合一,以“樂”稱之為“和樂”,我想,大概要寫作“龢樂”。如《國風·周語下》中道:“樂從和。”所以,和起初就是指詩樂舞之間的協調統一。
秦以后,它便成了:“和,相譍也。”而這種釋義也被文學家和百姓所接受并推廣。從龢到和,帶著相互協調、相互照應、和睦相處的含義,它產生了“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等諸如此類的觀念,并根植在華夏民族的血脈深處。
“和”的意思之一是寬和。韓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家喻戶曉。《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早失父母,靠老嫗施舍度日,屢遭歧視。一次,有一屠夫對韓信說:你雖長得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你膽子小。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佩劍來刺我嗎?若不敢,則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于是,韓信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人們大多認為韓信能夠忍受恥辱要么是因為他胸懷大志,心胸寬闊,要么是因為他“好漢不吃眼前虧”。我卻認為,韓信是憑借著心中“和”的本質才忍受下來。在面對市井流氓的挑釁時,他按下了自己拔劍的沖動,最終守住了自己心中的“和”,我認為這是非常可貴的品質。而且,多年以后他右遷大將軍,手下將當年的流氓抓來,韓信卻任他為官,不僅既往不咎,還感謝此人當年的行為磨煉了自己堅韌的品格,這同樣是他心中飽含寬厚與智慧的“和”的體現。
“和”還有和睦的意思。《孟子·公孫丑下》中講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的作戰時機與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地形,而有力的地勢地形不如人心之所向。其中“人和”的意思是“與人民和睦相處,從而獲得人心。”蘇聯的布爾什維克黨領袖斯大林在蘇德戰場上領導的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都是在最后的防線與德軍拉鋸,最終取得了勝利。而中國共產黨在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和大量日偽軍時,同樣實現了懸崖勒馬般的逆轉,使中華民族得以重新站立。而兩者勝利的共同原因,我認為可以從共產主義的內容中找到,即通過消滅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去消除社會隔閡和階級,以把全人類從壓迫和貧困中解放的思想,并建立沒有階級制度、沒有生產資料私有制、沒有政府,以及集體生產的社會。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知道,共產主義雖然是由德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但卻與中國人千年以前就已提出的“人和”異曲同工。我們有理由相信,“和”,便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與復興的鑰匙之一。
“和”又指和諧統一,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意思是,世間萬物都是對立的,但是對立之中又能做到協調統一。中國人自古便堅持萬物的“和”,無論從自然角度出發,還是從自身角度來看。 劉商的《金井歌》說“文明化合天地清,和氣氤氳孕至靈。”而王安石的這句“萬物已隨和氣動,一樽聊與故人來。”更令我欣賞,人與世間萬物的和諧是我們內心之“和”無比澄凈的體現。而我希望人們能多去與自然接觸,在鳥啼蟲鳴、樹影搖曳的自然世界里,靜靜地感受自己血液中流淌的那份,屬于中國人的和。
上一篇:周琮沛《行動中的計劃才最有意義》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姜星丹《談“朋”說“友”》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