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友書·與陽休之書》注釋與鑒賞
北齊·祖鴻勛
陽生大弟②,吾比以家貧親老③,時還故郡④。在本縣之西界,有雕山焉。其處閑遠,水石清麗,高巖四匝⑤,良田數(shù)頃。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亂荒廢,今復經(jīng)始⑥。即石成基,憑林起棟⑦。蘿生映宇,泉流繞階。月松風草,緣庭綺合⑧。日華云實⑨,旁沼星羅⑩。檐下流煙,共霄氣而舒卷;園中桃李,雜椿柏而蔥蒨⑪。時一褰裳涉澗⑫,負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飄飄而將逝,杳然不復自知在天地間矣。若此者久之,乃還所住。孤坐危石,撫琴對水;獨詠山阿⑬,舉酒望月。聽風聲以興思,聞鶴唳以動懷⑭。企莊生之逍遙⑮,慕尚子之清曠⑯。首戴萌蒲⑰,身衣缊袯⑱,出藝粱稻⑲,歸奉慈親。緩步當車,無事為貴,斯已適矣,豈必撫塵哉⑳!
而吾生既系名聲之韁鎖㉑,就良工之剞劂㉒。振佩紫臺之上㉓,鼓袖丹墀之下㉔。采金匱之漏簡㉕,訪玉山之遺文㉖;敝精神于丘墳㉗,盡心力于河漢㉘。摛藻期之鞶繡㉙,發(fā)議必在芬香㉚。茲自美耳,吾無取焉。嘗試論之: 夫昆峰積玉㉛,光澤者前毀;瑤山叢桂㉜,芳茂者先折。是以東都有掛冕之臣㉝,南國見捐情之士㉞。斯豈惡粱錦㉟、好蔬布哉㊱!蓋欲保其七尺㊲,終其百年耳。
今弟官位既達,聲華已遠。象由齒斃㊳,膏用明煎㊴。既覽老氏谷神之談B40,應體留侯止足之逸㊶。若能翻然清尚,解佩捐簪㊷,則吾于茲山莊,可辦一得。把臂入林㊸,掛巾垂枝;攜酒登㊹,舒席平山。道素志,論舊款㊺,訪丹法㊻,語玄書㊼,斯亦樂矣,何必富貴乎?
去矣陽子!途乖趣別㊽。緬尋此旨㊾,杳若天漢㊿。已矣哉!書不盡意。
[注釋]① 陽休之: 字子烈,北平無終(治所在今天津薊縣)人。歷仕魏、齊、周三朝,累官納言太子少保、和州刺史等。② 陽生大弟: 即指陽休之。③ 比: 近來。 ④ 故郡: 即范陽。⑤ 匝(zā): 環(huán)繞。⑥ 經(jīng)始: 經(jīng)營,建造。⑦ 棟: 房屋的正梁,這里指造房。⑧ 綺: 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全句意為生長于庭院中的草木如同綿綺。⑨ 日華: 太陽的光輝。云實: 一名員實,植物名。⑩ 旁沼(zhǎo): 淺水洼。⑪ 蔥蒨(qiàn): 青翠鮮明貌。⑫ 褰(qiān)裳: 撩起衣擺。⑬ 山阿(ē): 山邊的拐角。⑭ 鶴唳(lì): 鶴鳴。西晉文學家陸機被害前,嘆道:“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后常以華亭鶴唳為遇害者死前感慨生平之詞。⑮ 莊生: 莊子。著有《逍遙游》。 ⑯ 尚子: 尚長,字子平,東漢人。隱居不仕,有道術。入山自伐柴賣,以供生活。⑰ 萌蒲: 用蒲草編的斗笠。⑱ 缊袯(yùn bó): 蓑衣。⑲ 藝: 種植。⑳ 撫塵: 在塵世中忙碌。㉑ 吾生: 指陽休之。韁(jiāng)鎖: 比喻束縛。韁: 韁繩。鎖: 鎖鏈。 ㉒ 剞劂(jī jué): 雕刻。㉓ 振佩: 搖動玉佩。佩為衣帶上的飾品。紫臺: 即紫宮,指皇宮。㉔ 丹墀(chí): 宮殿的臺階。地上涂著紅漆,故稱丹墀。墀: 臺階。 ㉕ 金匱(kuì): 宮中藏檔案文書的柜子。漏簡: 指遺失的文書。㉖ 玉山: 傳說上古帝王藏書之處。㉗ 丘墳: 《九丘》、《三墳》的合稱,古書名,已佚。這里泛指古籍。㉘ 河漢: 王充《論衡》中以司馬相如、揚雄兩人的文章比喻為河漢,其他人的作品比為涇渭。兩句意為在鉆研古籍,撰寫文章上費盡心血。㉙ 摛(chī)藻: 鋪張詞藻。鞶(pán)繡: 繡花的大帶。比喻詞藻華美。㉚ “發(fā)議”句: 意為吐出芬香美妙的言辭。 ㉛ 昆峰: 昆侖山,盛產(chǎn)美玉。㉜ 瑤山: 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㉝ “東都”句: 西漢逢萌因不滿王莽所為,解冠冕掛于東都城門,攜妻子隱居。后世遂以“掛冕”用來比喻辭官。㉞ “南國”句: 指屈原被放逐于荊楚之地。㉟ 粱錦: 精美的食物和華麗的織品,指優(yōu)裕的物質(zhì)生活。㊱ 蔬: 通疏。㊲ 七尺: 七尺之軀,代指生命。 ㊳ 象由齒斃: 象因為象牙珍貴而被人擊斃。㊴ 膏用明煎: 油膏因能照明而受煎熬。用: 因,由于。 ㊵ 老氏: 指老子李聃,著有《老子》一書。谷神之談: 《老子》中曾有“谷神不死”之說。 ㊶ 留侯: 西漢張良的封號。他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棄官入山從赤松子游。㊷ 解佩捐簪(zān): 古代朝官官服上帶玉佩,解佩即指辭官;簪為固定官帽之具,捐簪亦即“掛冠”。㊸ 把臂: 挽住手臂。㊹ (yǎn): 山峰。㊺ 舊款: 往日友情。款: 真誠,懇致。㊻ 丹法: 煉丹之道。㊼ 玄書: 論道之書。㊽ 途乖趣別: 道路不同,趣味有別。乖: 違背,背離。㊾ 此旨: 歸隱的意旨。㊿ 天漢: 天空。
[作者]祖鴻勛(生卒年不詳),北齊文學家。涿郡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弱冠與同郡盧文符并為州主簿。臨淮王彧舉薦為朝奉請。后又出為防河別將,歷任司徒法曹參軍、廷尉正等職,官至高陽太守,在官清素而妻子不免寒餒,時議頗以為清高。曾去官歸鄉(xiāng)里,作《與陽休之書》。
[鑒賞]六朝人以氣節(jié)相勵,以歸隱為高。祖鴻勛向以文學、名節(jié)重于當時。臨淮王彧舉其為官,他毫不相謝;城陽王徽奏其為司徒法曹參軍,他亦不領情;家境貧素,妻子寒餒,他卻是樂天知命。在這封勸陽休之歸隱的書信中,那種“心悠悠以孤上,身飄飄而將逝,杳然不復自知在天地間矣”的境界,不由使人想起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高潔情懷。信中以隱居生活的逍遙、清曠與官場仕途的艱難、兇險對舉,勸誡朋友適時而止,以保天年。全篇文字言詞淺切,辭意暢達,一股恬淡曠逸的情致從心中沛然流出,而又自然成韻。尤其信末“把臂入林,掛巾垂枝;攜酒登,舒席平山……”一節(jié),令人神往,令人心動,令人視官場為畏途,視富貴如浮云。
上一篇:《書信鑒賞·家書·與長子受之》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友書·與陳伯之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