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蘇鶚《盧眉娘》全文|賞析|讀后感
〔唐〕蘇鶚
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盧眉娘①,年十四。稱本北祖帝師之裔②。自大足中,流落于嶺表③。幼而慧悟,工巧無比。能于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④。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畫分明,細于毛發。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更善作飛仙蓋。以絲一縷分為三縷,染成五色,于掌中結為傘蓋五重。其中有十洲三島⑤、天人玉女、臺殿麟鳳之像而外,執幢捧節之童,亦不啻千數⑥。其蓋闊一丈,秤之無三數兩,自煎靈香膏傅之,則虬硬不斷⑦。
上嘆其工,謂之神助。因令止于宮中,每日但食胡麻飯二三合。至元和中⑧,憲宗皇帝嘉其聰慧而奇巧,遂賜金鳳環,以束其腕。知眉娘不愿在禁中,遂度以黃冠⑨,放歸南海,仍賜號曰“逍遙”。
及后神遷⑩,香氣滿室,弟子將葬,舉棺覺輕,即徹其蓋,惟有藕屨而已(11)。后入海人往往見乘紫云游于海上。是時羅浮處士李象先作《盧逍遙傳》,而象先之名無聞,故不為世人傳焉。
【注釋】 ①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永貞是唐順宗李誦的年號。盧眉娘:原注“眉娘生,眉如線且長也,故有是名也。” ②北祖:北朝帝王。帝師: 原注“后漢盧景祚、景裕、景宣、景融,兄弟四人,皆為皇王之師”。③大足: 唐武則天年號(701年),只一年。《太平廣記》又作大定。大定:北周靜帝宇文衍的年號(581—589年)。嶺表:嶺南,五嶺以南地區。④《法華經》: 佛教經典,全名《妙法蓮花經》。⑤十洲:舊題東方朔撰《海內十洲記》一書,記漢武帝聽西王母說八方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長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聚窟洲十個仙島,謂之“十洲”。三島:神話傳說中瀛洲、蓬萊、方丈三個仙島。⑥不啻:不止。⑦靈香膏:靈香草油。虬硬:盤曲如虬而堅硬。⑧元和:唐憲宗李純的年號(806—820年)。⑨禁中:宮中。度以黃冠:度為道士。道士所戴之冠,其色尚黃,故稱黃冠。⑩神遷: 指死。(11)藕屨: 藕絲鞋子。藕絲是當時的彩色名。
【賞析】 《杜陽雜編》,三卷,主要記敘唐代宗至唐懿宗十朝間邊地域外有關絕技寶物的奇聞異事,雖多據傳聞附會,但繁文麗采,在唐傳奇中別樹一幟。作者蘇鶚,字德祥,武功(今屬陜西)人,居武功杜陽。唐僖宗光啟年間(885—888)進士。
中國古代小說至唐方進入成熟階段,這不僅表現為“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明胡應麟語)而且已是“顯揚妙筆,……并欲以構想之幻自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唐之傳奇集及雜俎》)。蘇鶚的《盧眉娘》即典型地體現了這兩方面的特點。
盧眉娘是南海進貢的“奇女”,其奇,在于“幼而慧悟,工巧無比”,小小年紀便秉賦了巧奪天工的刺繡技藝。具體言之,“能于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在極有限的空間與極繁多的文字之間構成強烈對比,突出了其繡技之奇。在此對比性敘述之后,小說進一步細致描繪:“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畫分明,細于毛發”,以日用及常見的細微之物為反襯,竭言其小而工; “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意在由點及面,通篇如此。不僅如此,盧眉娘還有更為奇妙的絕技——“善作飛仙蓋”: 一丈之闊的傘蓋結為五重:“其中有十洲三島、天人玉女、臺殿麟鳳之像而外,執幢捧節之童,亦不啻千數”。這是在限定的范圍之內表現了無限的空間(其中包括平面空間如十洲三島、樓臺殿堂和立體空間如天人玉女、麟鳳庶民)和眾多的人物;“以絲一縷分為三縷,染成五色”,“秤之無三數兩”,則是寫其原料的細微精密和成品的輕巧精致。小說在敘寫兩件作品時,已經超越了漢魏六朝小說的古質簡約、粗陳梗概,注意到描寫的細致和文辭的精妙,暗寓了驚奇感嘆的情感色彩,這樣,盧眉娘工巧之“奇”就極為生動鮮明地得以表現。
不過,我們顯然不能將盧眉娘與一般的刺繡高手相等同: 她是“北祖帝師之裔”,有著高貴的血統; “每日但食胡麻飯二三合”,飲食頗為奇特;其“神遷”更是靈異非凡:“香氣滿室,弟子將葬,舉棺覺輕,即徹其蓋,惟有藕屨而已。后入海人往往見乘紫云游于海上”。這大概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欲以構想之幻自見,因故示其詭設之跡矣”(同上),在創作上表現了反映真實的社會生活與繼承六朝志怪傳統的程度有差的結合。在觀念形態上,則是當時人們技能崇拜的反映。
技能崇拜是上古天人感應觀念的繁衍,在民間通常有人神型和奇異型兩種范式,前者與傳統的尊神觀念和佛教的祖師崇拜合流,由人而神,大多成為行業之神,如木匠所祀的魯班、紙匠所祀的蔡倫、鐵匠所祀的老子等;后者雖仍屬世俗范疇,也多少有些神奇之氣或怪異之象,故非常人所能及,如言笑之東方朔、歌舞之趙飛燕、詩酒之李太白等。盧眉娘也屬后一類型,故“上嘆其工,以為神助”(《太平廣記》卷66此條作“順宗皇帝嘆其工,謂之神姑”,則將其拔高一個檔次,御封為神了)。她神幻怪異之種種,給其“奇巧”的繡技籠蓋了一層神奇朦朧的霧紗。正因其為神助之人,小說在描繪、驚嘆其刺繡技藝的同時,寄托了自己的崇敬,作出了自己的解釋。
上一篇:《醫生為什么來遲了》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友好的報答》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