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愛民(1ove the people),指熱愛人民。愛民,就是作為國家或社會的管理者或組織者要熱愛自己的同伴或被管理、組織的人。古之智者將民眾與統治者的關系以 “水” 和 “舟” 相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實人民從來都是歷史的主人,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當今社會說的 “人本” 或 “民本” 的意思就是以人為本,即處理社會事務時始終以人民利益為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沒有這種思想的人很難處理好社會事務,因為不管他有多么偉大,他首先是人類社會的普通一員。
[析題]可以從歷史上一些愛民如子的實例出發(fā),寫出你的感慨,發(fā)表你的議論;也可以將范圍縮小,寫出在一個集體內部,如一個班級、一個企業(yè),重視學生或下屬的意義等。
[溫馨提示] 愛民,關鍵詞是 “愛” 和 “民”。因此,要從兩個層面展開。在寫作時要注意對這兩個方面論述的兼顧,不可偏執(zhí)一邊。另外,這一話題比較宏大,在論述時要注意結合具體實例進行闡述,最好從正反兩方面同時進行,這樣更具說服力,避免論述的大而空。
思路導引
“愛民” 是什么?古時諸多賢君明相都深諳此道,留下了不少 “與民同樂” 、 “愛民如子” 的佳話。也出現了一些殘害人民的暴君、不惜民力的昏君、戲民愚民的庸君,最終為民眾所拋棄。中國共產黨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自己最大的利益,新時代的愛民,就是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關心群眾,走群眾路線。5·12汶川地震后,溫家寶總理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qū),指揮抗震救災,慰問受災群眾,他的 “有一線的希望,就會付出百倍的努力,”“廢墟下哪怕還有一個人,我們都要搶救到底” 的鏗鏘話語是愛民的最好證明;同樣,11萬人民子弟兵以最快的速度向災區(qū)集結。他們冒著頻發(fā)的余震,從廢墟中把成千上萬老百姓的生命從死亡線上奪了回來。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一次次詮釋著 “為人民服務” 的宗旨。愛民,就是要發(fā)揚民主,讓人民群眾參政議政,做共和國的主人。新中國成立以來,焦裕祿、孔繁森等人民的好干部鞠躬盡瘁為人民,人民將永遠記住他們。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歷史的主人。歷史上的無數實例都告訴人們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道理,沒有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任何政權都只會曇花一現,在歷史的舞臺上轉瞬即逝。民心是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的基本保證。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推倒腐朽的政權,推倒三座大山,推倒所有逆歷史規(guī)律的行為。因此,人民的意志不可違。必須做到 “愛民”。
愛民,就是愛自己。對于一個政權來說,愛民,也就間接地維護了自己的政權,愛民是黨的生命力的源泉。萬眾一心,才能戰(zhàn)無不勝。對于社會主義事業(yè)來說,只有全國人民的齊心協力,才能為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論點集錦
1.人本思想是人類對自身認識的智慧結晶。
2.熱愛人民是鞏固政權的根本選擇。
3.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人民是歷史的主人。
4.社會穩(wěn)定在于民心。
5.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
6.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7.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8.拋棄人民的人,最終會被人民拋棄。
9.愛民就要與民眾感同身受。
10.將自己作為人民的一員。
11.順民心,厚民生。
12.要密切聯系群眾。
13.設身處地為民著想,時時刻刻為民謀利。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 (先秦)孟子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孟子》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孔子家語》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 《管子》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 (先秦)屈原
※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
—— (三國)諸葛亮
※※*善為國者,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
—— (漢)劉向
※*失眾心,足以亡。
—— (漢)劉向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
—— (漢)王符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 (漢)賈誼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
—— (宋)蘇轍
※古之賢人君子,大智經營,莫不除害興利。
—— (宋)蘇軾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宋)范仲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唐)杜甫
※恤其勤勞,愛民如子。
—— (唐)魏徵
※萬族有樂,吾心何憂。
—— (明)高攀龍
※自古未有逆民心而得天下者。
—— 《讀書錄》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 (明)于謙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 (清)黃宗羲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魯迅
※立國基礎,就是萬眾一心。
—— 孫中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 雷鋒
※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 焦裕祿
※為人類的幸福而勞動,這是多么壯麗的事業(yè),這個目標有多么偉大!
—— 〔法國〕圣西門
※群眾,是可能完成偉大事業(yè)的唯一杠桿。
—— 〔法國〕貝朗瑞
※*應當把人民看成與自己平等的人去愛他們,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們。
—— 〔俄國〕列夫·托爾斯泰
※人民是土壤,它會有一切事物發(fā)展所必需的生命汁液;而個人則是這土壤上的花朵與果實。
—— 〔俄國〕別林斯基
[事實論據]
皇帝愛子民
貞觀二年,京城長安一帶蝗蟲為害,遮天蔽日,所過之處,莊稼盡被吃光。有一天,唐太宗出來視察災情,看到百姓顆粒無收的慘狀,非常痛心。就捉了幾只蝗蟲,對蟲祈禱說:“百姓靠谷物來維持生命,可你們卻把谷子吃光了。我寧愿你們來吃我的心,也不愿你們傷害百姓的糧食。” 說著舉手要把蝗蟲吞下,左右急忙勸諫說:“蟲兒有毒,吃下興許會生病的。” 太宗說:“我心甘情愿為百姓承受災難,還怕什么疾病呢?” 于是把蝗蟲一口吞吃了。
*揭竿而起的陳涉
陳涉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少有壯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宦官趙高立秦始皇小兒子胡亥當傀儡皇帝,對人民進行更加殘酷的壓迫和剝削。秦王朝大規(guī)模征發(fā)貧苦農民守邊服兵役,修造宮殿,給人民造成極大的災難。公元前209年,陳涉、吳廣等900名貧苦農民一起被征發(fā)去戍守漁陽,因路上遇大雨,道路被沖毀,無法按期到達。按秦朝的法律,誤期就得被處死。陳勝看到自己的處境,看到全國人民對暴秦的憎恨,決定抓住這個時機動員戍邊卒殺掉押送他們的秦朝軍官。以竿為旗,以木棍、鋤頭為武器,陳勝率領這支900人的農民武裝反抗暴秦。起義后,立刻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廣大農民自帶干糧紛紛參加起義軍。起義軍隊伍迅速擴大,攻城略地勢如破竹。
后來,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逐漸暴露出來。陳涉稱王后,與群眾的關系日益疏遠,人民不再支持他。最后,陳涉被自己的車夫莊賈殺害,釀成千古遺恨。
為民去流浪
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年輕時就提出了 “無代價分配土地給農民” 的主張,得罪了沙皇政府,因此被捕入獄。在獄中他譯著了許多作品。對此,沙皇政府恨之入骨,竟以 “國事犯” 的罪名,對他執(zhí)行假死刑。他說:“我相信我的信仰是正義的。即使我不能親眼看到人民獲勝之日,我雖為之而死,也毫不遺憾,也是幸福的。” 這種偉大的力量,鼓舞著他經受了20年流放的折磨。
拒絕住樓房的彭德懷
有一次,彭德懷到了一個風景區(qū)。聽服務員說,那邊的幾座小樓是專門給中央首長準備的,所以小樓終年空著。聽了這話,彭德懷很不安。夜深了,他還圍著小樓轉。臨走時他對負責人說:“你們也許是真心地尊重我們,但我也要真心實意地告訴你們,我們不是帝王將相!你們這樣搞,是在群眾面前孤立我們嘛!我們來了,住個普通招待所又有什么不好?我們革命,不就是為了打倒壓在人民頭上的貴族老爺嗎?”
果斷禁止種罌粟
清乾隆年間,甘肅武威各地就已開始種植鴉片。到咸豐時,甘肅河西各地已普遍種植。光緒年間,甘肅開始抽收煙厘,各地設立金局,明確規(guī)定了罌粟稅金標準。這等于是官方公開鼓勵種植鴉片。由于鴉片較其他作物獲利大,形成 “家家種植,遍地罌粟” 的局面,致使 “吸食之風日盛”。不僅成年男子十有八九吸食,連婦女也有不少吸食者。經濟上漸漸變得入不敷出。左宗棠于清同治五年調任陜甘總督,見到這種情況很是痛心。他說:“劫后庶民,元氣未復……若不嚴行禁絕,三十年之后,漢人種族其將弱乎!” 于是毅然下決心禁煙。他從禁種罌粟入手,徹底根治。凡煙苗已出土者,即派兵犁翻,絕不姑息。
溫總理冒著余震視察災區(qū)
5·12汶川地震發(fā)生后,中央決定,溫總理任 “汶川大地震” 抗震救災指揮部總指揮。距地震發(fā)生后不到7個小時,他就到了災情最嚴重的地方。
從成都機場直奔都江堰市,余震不斷,溫總理披星戴月,冒雨前行,趕到聚源中學廢墟現場。在這個令人悲慟的夜晚,總理弓著身子,從斷瓦殘垣里扒出孩子的書包和鞋子,雙眼濕潤。近兩個小時,他滴水未進,婉拒工作人員遞來的餅干。他冒雨前往災情最嚴重、災民最困難的地方。
來到都江堰新建小學,當總理看到搶險人員正在解救兩名被困在廢墟下的孩子時,總理流下了熱淚,說:“我是溫爺爺,孩子們一定要挺住!一定會得救!”
林肯與人民打成一片
美國總統林肯在職期間,每月都要接見數次群眾,傾聽他們的意見。每次接見,白宮前兩人一排的隊伍竟長達半英里。林肯每見一人都要握手,以致每一次接見結束,他的胳膊總要麻木整整一個夜晚。醫(yī)生勸他把這項活動停下來。林肯說:“我從人民中來,必須經常洗人民澡。”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陳涉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少有壯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宦官趙高立秦始皇小兒子胡亥當傀儡皇帝,對人民進行更加殘酷的壓迫和剝削。秦王朝大規(guī)模征發(fā)貧苦農民守邊服兵役,修造宮殿,給人民造成極大的災難。公元前209年,陳涉、吳廣等900名貧苦農民一起被征發(fā)去戍守漁陽,因路上遇大雨,道路被沖毀,無法按期到達。按秦朝的法律,誤期就得被處死。陳勝看到自己的處境,看到全國人民對暴秦的憎恨,決定抓住這個時機動員戍邊卒殺掉押送他們的秦朝軍官。以竿為旗,以木棍、鋤頭為武器,陳勝率領這支900人的農民武裝反抗暴秦。起義后,立刻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廣大農民自帶干糧紛紛參加起義軍。起義軍隊伍迅速擴大,攻城略地勢如破竹。
后來,起義軍內部的弱點和矛盾逐漸暴露出來。陳涉稱王后,與群眾的關系日益疏遠,人民不再支持他。最后,陳涉被自己的車夫莊賈殺害,釀成千古遺恨。
2.失眾心,足以亡。
——(漢)劉向
要求:①這兩段文字對你有什么啟發(fā),請根據上面提供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②立意自定,所寫內容必須在 “愛民” 范圍之內。③題目可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實戰(zhàn)演示]
精彩范文
人民群眾的力量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的領袖是陳涉。但他從揭竿而起,到失敗被害,僅有一年的時間,既轟轟烈烈,又曇花一現。為什么?“陳涉少有大志”,自認為有鴻鵠之志而不被人理解。他堅信,王侯將相沒有天生的貴種,要死,就得名揚天下。陳涉有膽有識。他利用百姓擁戴扶蘇、項燕卻不知其生死的機會,自稱是他們的部下,來號召天下人民,以贏得民心。他罾書于魚腹,篝火狐鳴,以贏得人心。他向同伴指明道路:遇雨誤期死,戍守邊關亦死,唯獨起義方是生路。因而,很快得到廣大百姓的擁護。他要稱王,先召集三老、豪杰議事。準備充分了,才登上王位。
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作為 “崛起阡陌之中” 的農民起義的領袖,陳涉意識到了這一點,足以說明他的智慧和才能確實超群而拔萃。清代黃宗羲說過:“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可見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不能被忽視。
陳涉在中國大地上,樹起了第一面農民反抗的大旗。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輝煌壯麗的篇章。然而,這位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稱王后,與群眾的關系日益疏遠,人民不再支持他。在敗退途中陳涉被他的車夫莊賈殺害。一場浩浩蕩蕩的農民大起義,終于偃旗息鼓。
陳涉起義,如迅雷,不及掩耳;又如閃電,一閃即逝。根源何在?對此,本文不打算尋根究底,但司馬遷介紹陳涉殺死當年窮朋友的故事,確能啟人深思。陳涉稱王時,他的窮伙伴來探望他。只不過談了他發(fā)跡前的往事,就被他怒而斬之。這樣做的結果是 “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此無親陳王者”。從 “天下云集”,到 “無親陳王”,這是一個悲劇。產生悲劇的根源在于陳涉忘記了過去,忘記了曾經擁戴他的人民群眾。漢代的劉向說:“失眾心,足以亡”。
人民群眾的力量不容忽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和創(chuàng)造者。歷史證明,誰置根于人民之中,誰愛民,誰就會成功;誰脫離或背棄了人民,誰不愛民,誰就會失敗,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規(guī)律會支配人,人民會支配歷史!
經典點評
從奴隸社會到清王朝覆滅,從“中華民國”的短暫滅亡到我們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不斷證明,人民群眾在任何時代都不能夠被漠視。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政權、任何一個社會忽視了這一點,都會被驅逐出歷史的舞臺。文章緊扣論題,從陳涉起義的成功與其政權滅亡的正反兩個方面的事實說起,指出了人心向背對一個政權發(fā)展的影響,說明了人民群眾的重要作用,說理深刻。文章選取了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從正面和反面進行渲染,充分有力地支撐了自己的觀點。
文章思想深刻,語言鏗鏘有力,論述準確。
[實戰(zhàn)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愛情》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特長》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