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無名氏②《回部香妃》全文|賞析|讀后感
〔清〕無名氏②
回部王妃某氏者,國色也。生而體有異香,不假熏沐。國人號之日香妃。或有稱其美于中土者。高宗純皇帝聞之,西師之役,將軍兆惠陛辭③,上從容語及香妃,命兆惠一窮其異。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師,先秘疏奏聞。上大喜,命沿途地方官吏,護視起居維謹。慮風霜跋涉,致損顏色,兼以防其自戕也。既至,處之西內。
妃在宮中,意色泰然,若不知有亡國之恨者。唯上至,則凜如霜雪,與之語,百問不一答。無已,令宮人善言詞者諭之,妃慨然出白刃袖中,示之曰:“國破家亡,死志久決,然決不肯效兒女子汶汶徒死④,必得一當以報故主。上如強逼我,則吾志遂矣!”聞者大驚,呼其侶,欲共劫而奪之。 妃笑曰:“無以為也, 吾衵衣中尚有如此刃者數十⑤,安能悉取而奪之乎? 且汝輩如強犯我者,吾先飲刃,汝輩其奈何?”宮人不得要領,具以語白上。上亦無如何。但時時幸其宮中,坐少選,即復出。猶冀其久而復仇之意漸怠也。則命諸侍者日夜邏守之。妃既不得遂所志,乃思自戕。而監者昕夕不離側⑥,卒無隙可乘而止。
妃至中土久,每歲時令節,思故鄉風物,輒潸然泣下⑦。上聞之,則于西苑中妃所居樓外,建市肆室廬禮拜堂,具如西域式,以悅其意,今其地尚無恙也。時孝圣憲皇后春秋高⑧,微聞其事,數戒上勿往西內。且曰:“彼既終不肯自屈,曷弗殺之以成其志,無已則權歸其鄉里乎?”上雖知其不可屈,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數年。
會長至圜丘大祀⑨, 上先期赴齋宮, 太后瞷上已出⑩,急令人召妃至前,問之曰:“汝不肯屈志,終當何為耶?”對曰:“死耳!”曰:“然則今日賜汝死可乎?”妃乃大喜,再拜頓首曰:“太后天地恩,竟肯遂臣妾志耶? 妾間關萬里(11),所以忍辱而至此者,唯不欲徒死,計得一當,以復仇雪恥耳!今既不得遂所志,此身真贅疣,無寧一瞑不視,從故主地下之為愈矣!太后天地恩,竟肯遂臣妾志,臣妾地下感且不朽?!闭Z罷,泣數行下。太后亦為惻然。乃令人引入旁室中縊之。是時上在齋宮,已得報,倉皇命駕歸。至,則宮門已下鍵,不得入。乃痛哭門外。俄而門啟,傳太后命,引上入,則妃已絕矣! 膚色如生,面色猶含笑也。乃厚其棺斂,以妃禮葬之。
【注釋】 ①回部香妃: 相傳清高宗(乾隆)愛新覺羅·弘歷平定回疆之時,虜其酋妃、納為后宮。該妃生而體有異香,因名香妃。常以白刃自隨,太后恐有他變,伺帝出,縊殺之。②本篇錄自 《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作者待考。③ 兆惠: 滿州正黃旗人。姓吳雅氏,字和甫。雍正年間入直軍機處,后駐伊犁,擊敗厄魯特,平霍集占,降安集延諸部。封一等武毅謀勇公。④ 汶汶: 猶惛惛(hun昏),蒙受塵垢,不明不白的樣子。⑤相(ni逆):內衣,貼身衣。⑥昕(xin欣):拂曉。⑦潸(shan衫):流淚。⑧孝圣憲皇后:雍正之后。 ⑨ 圜丘: 古代祭天之壇。 ⑩瞷(jian建):窺視。(11)間關: 歷盡道路艱險。
【賞析】 該篇節選自《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清宮遺聞》,作者不詳?!肚宄笆反笥^》共十二卷,主要是從各種手抄秘籍、省府縣志、筆記叢錄和名家文集等典籍中精心選編的一部融歷史、文學、趣談于一體的大型文史叢書,為有清一朝野史之總匯。
小說和歷史總是有距離的。傳說中的香妃據近人孟森考實即為《清史稿·后妃傳》中的容妃。維吾爾族,新疆喀什葛爾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入宮,五十三年去世。在小說家言中,關于香妃的故事總有著這樣那樣的神秘內容。在這篇野史雜記中,作者塑造的香妃形象就充滿了奇異性,并且被賦予了崇高的精神意義。
首先,作者描述了這一主人公的體貌之異。她不僅有著后妃所應具有的天姿國色,又有異常的自然稟賦——體香??梢哉f她是色香兼備的人間尤物。不僅是自然稟賦之奇,更重要的是她的性格也堪稱奇。小說的第二、三、四段就著力刻畫她剛烈無比的性格。她身經國破家亡,但不輕擲生命,而是茍延入宮,以圖伺機雪恨。面對皇帝的恩威兼施,她拒不屈從。當她一旦意識到復仇無望,則矢志一死,以盡忠節。由于皇室的嚴密防范,使她死志難逞,但她此心毫不懈怠,數年如一日。最后慷慨赴死,視死如歸,表現出了凜然忠節。無論是容貌還是性格,香妃都堪稱奇女。容貌之異與性格之異的結合,使這一形象帶上了濃重的傳奇性,從而具有了鮮明的個性特征。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有著潛在的主觀意旨。在這里所節選的四段文字之后,作者有一段“史贊”:“嗚乎!孰謂域外遠夷巾幗中,乃有荊軻豫讓其人耶! 錢牧齋、龔芝麓之徒,可以愧死矣?!弊髡咧再x予這一形象以忠節性格就在于借此諷責那些視國仇家恨于不顧,辱志喪節,茍且偷生于新朝的晚明權貴和文士們。
作為與香妃對立的乾隆皇帝,在這段野史中也有著可感可味的內容。作為一個皇帝,他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正是他的私欲成了香妃悲劇的罪惡根源。我們從他布置出征將軍獲致香妃時的“從容”,可以感受到他權威的溢余和天子的矜持,從地方官吏的恭維和忠誠,可以看出他罪惡的力量。雖然他可以憑藉權力把一個美女攫入掌心,但卻不能征服一顆堅貞的心。他的殷勤所得到的只是漠視。復雜的是他之于香妃的私欲中不無一絲誠意,對于香妃的安排是那么周細,對于香妃的感化是那么富于耐心,驚悉香妃的死訊后“倉皇命駕歸”,“痛哭門外”,最后又以隆禮葬之。這些描寫一方面從側面烘托了香妃的美妙和堅貞,另一方面則為這則宮廷秘聞刷上了濃重的世俗風情的色彩?!耙笆贰敝煌谡肪驮谟谙蚴浪罪L情的欹側。其特殊的人物的特殊生活內容向人們提供了藝術觀照的別方洞天,其中有著想象和情趣的獨特張力,這是《回部香妃》這一類宮廷秘聞一種特殊的審美價值。
作為一段“野史”,這篇小說在藝術上敘述多于描寫,而敘述又是簡淡的。不過在簡淡的筆觸中也見曲折和細致。如第二段寫香妃被擄入宮初始,“意色泰然,若不知有亡國之恨”,這是欲揚先抑的曲筆。又寫出了香妃報國心決、死志已定之后的自信和從容。又如寫香妃思國感傷,皇帝為她興建西域式土木,接著卻不寫香妃的反映,而寫太后對皇帝的勸諭。太后的勸諭與第二段宮人對香妃的勸慰相對比,不僅暗寫了香妃的態度,而且通過太后的話寫出了香妃日久志彌堅的精神狀態。描寫的細致則表現在對香妃的動作和語言描寫上,如回答宮人勸慰時的拔刃、“笑曰”,太后賜死時時“大喜”和拜謝,都寫得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還有,作者從容平淡的敘述筆調中潛含著對香妃深沉的慨嘆之情,讀者不難品味。
上一篇:《喜事》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在澡堂里》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