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東平《友軍的營長》全文|賞析|讀后感
丘東平
在金壇下新河南邊指前標地方,駐著友軍的一個營。這是一九三九年七月的一個夜里,這個營突然受了從下新河方面來的敵人的襲擊。敵人的迂回部隊沿社頭、張村至紅廟之線突進到紅廟東北的大河的南岸。敵人的企圖: 不是叫他們消滅在這大河的岸邊,就是把他們壓往東面,叫他們一個個沉進長蕩湖的水里。而在指前標的正面,這個營并沒有能夠抵得住敵人的進攻,正在往后面潰退著。情況的危險,作戰條件的不利,莫過于這個時候了。
——現在就戰死在這里吧!
營長這樣對自己說。
他制止了部下的潰退,把隊伍集中指前標附近村子的一個大祠堂里面,把這祠堂作為堡壘一樣的據守,而以一個排展開到直通指前標的高高的河堤的兩邊,收容在指前標街上時被擊散的部隊。
這個排在二十分鐘后完全消滅在敵人的炮火之下,從指前標街上至南面一帶的村子已經為正面的敵人所占領。
這時候,一個偵察兵從西南面的大河那邊回到營長這里,報告營長他找到了五只大木船。
——怎么?你找到了五只大木船?你準備逃嗎?……哼,你這個怕死的東西!
營長拔出了他的手槍對著偵察兵,偵察兵沒有半點聲息,他靜肅得簡直停止了呼吸,在黑灰色的夜中看來他的直立的影子像一面碑石。
但是營長并沒有扣那手槍的扳機,他突然想到沒有理由可以槍殺這個偵察兵,他應該率領他的部下利用那五只大木船立即渡河,而不應該在這祠堂里作孤注一擲的無意義的死守。
他們于是渡了河,安然地突出了強大敵人的包圍圈,這正是夜色朦朧,天將破曉的時候,而營長卻是這樣的走進可悲的路程。
這時候他才覺悟到自己的危險。他帶著殘兵,惶急地盡速開到新四軍駐防地的附近,找到了新四軍的司令部,請求新四軍司令官給他以援救。
這個營長是浙江人,一個老于戰斗的硬骨漢,他個子高大,馬一樣的長臉孔,一對細小的眼睛蘊蓄著良善和機智。
新四軍的司令官安慰他說:
——我們以游擊戰爭的靈活的觀點評價你此次勝利的突圍……勝利,你注意在游擊戰爭的觀點上這勝利二字作何解釋,你豈不是已經安然帶回了兩個連以上的兄弟嗎? 在那樣的危險、不利的情勢底下,只要你打一個錯算,你這個營有立即被消滅的可能。
——但是我的死日到了。那浙江人說,他的聲音是那樣堅定而清晰,仿佛關切地、忠誠地告人以駭人聽聞的消息,卻不曾在上面夾帶半點兒女柔弱的感情。
新四軍的司令官卻比他還堅定——他訊問著:
——那是什么意思呢?
友軍的營長這樣回答他,在他們的軍隊里面,到這天為止,還找不出有這樣的解釋勝利的“觀點”,這里只存在著一味專橫暴戾的無情的軍紀——生是犯罪的,只有死才得到鼓勵和褒獎,這是一個神圣不可侵犯的定律,整個軍隊的生命都依靠著他,正像天主教徒的靈魂依靠著天主,而且有了這個,就用不著什么戰略、戰術、軍紀——以無數“死”字拼成的連坐法,這就是戰略,戰術。一切都是趨向著死亡。他們說,死是軍人光榮的歸宿地,因此軍服變成了棺材,哪時出發上前線,哪時就是抬著自己的棺材走進墳墓。
——夠了,你的話我完全了解了。新四軍的司令官說:那么你覺得應該怎么辦呢?
那浙江人的堅硬的馬一樣的長臉孔看不出一點表情。——他說他為了從死中求生,他要求新四軍的司令官將他收留,他決意從那殘酷無理的連坐法逃出,重新獻出他戰斗的一生。
但是新四軍的司令官勸阻他,以為他是一時的神經過敏,對于一件事情過分的去發生感應,事實也許還不至于那樣嚴重。
新四軍的司令官為那可敬的浙江人拍電報給友軍的總指揮部,報告這個營長的戰斗遭遇,指出勝利的意義所在,希望這個電報會造成一種熱烈的、幸運的空氣來環護他,使他獲救,然而所得到的卻是可悲的回應。
那回電大意這樣寫: 此次從下新河方面敗退之敝軍,承貴軍代為收容,非常感謝,但該營長守土失責,有辱我軍人人格,應立即把他解回來執行軍紀云云。
新四軍的司令官坦白地把這個回電交給那浙江人,征求他最后的意見。——這時候,浙江人的堅硬的馬一樣的長臉微微地笑了。
——現在是我自己應該回去了。他簡單地一字一句很鎮靜地說:可是新四軍同志所創造的新天地,卻使我永遠不會忘記。
他像小學生似的謹肅地、馴服地和新四軍的司令官握手——那堅硬的馬一樣的臉孔像一個古圣人的雕像,永遠刻著那堅定、坦然的微笑的皺紋。
他于是把他的殘兵帶回去了。而在他回到他們的總指揮部的次日,他被執行了槍斃。
一九四○年十二月五日
【賞析】 這篇小說通過對一場戰斗及其后果的敘述,深刻地表現了對待抗日戰爭的兩種不同的方針、策略和兩種不同的勝利觀。小說具有深刻的歷史內容和強烈的批判精神。
但是,作為一個小說家,丘東平非常 “反對作者在自己的小說里跑出來說教或說話,而主張思想性要從藝術表現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人潛移默化”(于逢: 《憶東平同志》)。《友軍的營長》較好地體現了作者的這種創作思想。作者把深刻的歷史內容和批判精神熔鑄在對人物命運的同情和關切之中,融化在對一場戰斗的客觀的、真實的敘寫之中,不僅促人深思,而且感人肺腑。
小說以自然簡樸的筆墨,刻畫了“友軍營長”的形象。“友軍的營長”是在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下出場的。面對著敵人的突然襲擊,他本能地想到“現在就戰死在這里吧”,這一方面固然表現出他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但更多的卻是他長期受到國民黨軍隊戰略戰術和無情軍紀熏陶的自然流露。當偵察兵報告他找到五只大木船時,他又本能地拔出手槍,準備槍決這個“逃兵”。然而,他終于沒有這樣做,他覺悟到不應該 “作孤注一擲的無意義的死守”。他突出重圍,帶領殘兵投奔了新四軍。他的勝利突圍,受到了新四軍司令官的高度評價和褒獎。相比之下,他的靈魂受到了震撼,他內心深處爆發了又一次深刻的覺醒。“他決意從殘酷無理的連坐法逃出,重新獻出他戰斗的一生”。然而,迫于當時的形勢,新四軍方面沒法收留他,只能報告他的戰斗遭遇,指出他勝利的意義。于是,他被執行了槍決。小說在非常短小的篇幅內,從內外兩方面極有層次地展示了“友軍營長”的思想歷程和生命歷程。從外在方面看,戰斗失敗—— 突圍逃跑——投奔新四軍——慘遭槍決,他是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從內在方面看,慘遭襲擊——突出重圍——接受新的勝利觀——視死如歸,他一步步地完成了思想上的覺醒。他被執行了槍決,他死得冤枉。而在臨終之前,他終于明白了孰是孰非,明白了真正的抗日戰爭是怎么回事,新四軍同志創造的新天地,使他永遠不會忘記,他帶著堅定、坦然的微笑的皺紋,走向了死亡。他本應該從此活得更好,他本可以在抗日的戰場更加有所作為,然而,他被執行了槍決。這里包含著不可理喻的荒謬和悖論。小說深刻的思想內容正是這樣天衣無縫地糅合在人物的生命歷程和思想歷程中,令人在浩然嗟嘆中去思索這怪異的歷史現象。
這篇小說的成功,還得益于作者冷靜、客觀的敘述風格。小說雖然短小,但其中卻潛蘊著作者異常豐富深沉的情感:既有對國民黨軍政當局錯誤的戰略戰術的譴責和無情軍紀的義憤,也有對國民黨將士堅持抗戰,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的贊賞和悲慘命運的同情;既有對共產黨新四軍主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的頌揚,也有對怪異的歷史現象的慨嘆。但是,整個作品卻沒有一句作者自己的議論,也沒有抒發什么感慨。作者只是仿佛平鋪直敘地訴說著發生的一切。事情的經過,人物的動作、語言、肖像,都被敘寫得平實、簡樸。然而,正是這冷靜、客觀的敘述風格,使作品獲得了異常強烈的悲愴感。是非臧否,千秋功罪,自有讀者評說; 欲哭無淚,欲喊無聲,或許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藝術效果,
無論從歷史的觀點還是從美學的觀點來看,《友軍的營長》都堪稱現代微型小說的精品。
上一篇:《原來如此》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口供》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