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人的筆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戶農家,非常富裕,但幾代人沒文化,于是請一個楚地的讀書人教孩子識字。讀書人教孩子描紅,寫一畫告訴他這念“一”,寫二畫教他念“二”,等到連寫三畫,聰明的孩子脫口而出是“三”,這孩子便扔下筆告訴父親:“我學會寫字了?!备赣H大喜,便辭了先生。一天,父親讓孩子給一個姓萬的人寫請柬,誰知好久也沒寫好,父親去催,孩子委屈地說:“天下姓氏這么多,怎么偏姓萬,我從早晨到現在才寫了五百畫?!?/p>
這是個笑話。后人又添油加醋地說那孩子用梳子劃道。雖說現在沒有人再像笑話中的人那樣學寫字了,但是類似的事還是有的。
例如,只草草翻過幾部名著,便自以為成了大手筆,也可以寫它一本,于是荒廢了本職工作,不到一星期便完成一本洋洋數萬言的巨著,興致勃勃地尋到出版社,結果得到的只有退稿信。還有自以為數學高人一等的,盲目地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證明三等分一角。其實呢,越是這樣的人,他或者還解決不了錯別字問題,或者連初等數學都糊里糊涂。
不難看出,他們的通病是對事物一知半解,卻自以為是。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說一個人的已知好像一個圓,圓外是未知領域,如果這個人的知識面越大,他所接觸的未知領域就越大,也就越覺得知識貧乏。相反,知識面越窄的人便越坐井觀天,不知天高地厚了。
一知半解是害人的?!耙蝗~障目,不見泰山”。那學字的孩子至多是浪費一張紙,耽擱一段光陰??墒牵绻@孩子是醫生寫錯了藥方;如果是飛行員卻不清楚飛機的耗油量是多少,那恐怕就不是小事。不僅害自己,也要害別人了。
一知半解是要不得的。學字的孩子如果繼續下去,知道“四”字不是四條橫道,也就不會有那樣的笑話。業余創作的人要是從短文章寫起,一步一個腳印,是能夠成功的。記得有個神話說豬八戒向孫悟空學武藝,孫悟空給他三部書,開始,豬八戒讀得很認真。但他越讀越覺得費勁,就當做枕頭枕著睡覺了。所以什么武藝也沒學成。
笑話終歸是笑話,但教訓卻是我們應該記取的。
(徐向東)
【評點】
本文帶有仿寫性質。本文與馬南邨的《從三到萬》,都是就同一個故事發表議論,同樣選取學習態度這個角度,但是,作者還是作了一番融會貫通的“再創作”。一、作者能用自己的話加以論述;二、側重論述一知半解的學習態度的不可取及危害;三、選用了初中生易于掌握的結構形式。
上一篇:《“豬八戒照鏡子”的啟示》初中優秀作文鑒賞|評點
下一篇:《為振興中華自覺磨煉》初中優秀作文鑒賞|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