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朔偷桃是什么意思
【典源】 晉·張華《博物志》卷八:“王母索七桃,大如彈丸,以五枚與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輒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將何為?’帝曰:‘此桃甘美,欲種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shí)。’唯帝與母對(duì)坐,其從者皆不得進(jìn),時(shí)東方朔竊從殿南廂朱鳥(niǎo)牖中窺母,母顧之,謂帝曰:‘此窺牖小兒嘗三來(lái),盜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謂方朔神仙也。”舊題漢·班固 《漢武故事》:“東郡送一短人,長(zhǎng)五寸,衣冠俱足。上疑其精,召東方朔至,朔呼短人曰:‘巨靈,阿母還來(lái)否?’短人不對(duì),因指謂上:‘王母種桃,三千年一結(jié)子,此兒不良,已三過(guò)偷之,失王母意,故被謫來(lái)此。’上大驚,始知朔非世中人也。”《藝文類(lèi)聚》 卷八十六亦引 《漢武故事》,文有所不同。
【今譯】 傳說(shuō)漢武帝時(shí)神仙西王母降臨漢殿中,與漢武帝歡宴,席上西王母將帶來(lái)的仙桃與漢武帝吃,武帝吃完桃都將桃核留起來(lái),西王母問(wèn):“留桃核有何用?”武帝說(shuō):“這桃子味道甜美,想留核來(lái)種。”西王母笑道:“這桃三千年才結(jié)果一次。”席上只有武帝與西王母二人,其他從人都不許進(jìn)去。而東方朔 (字曼倩) 偷偷從殿南的朱鳥(niǎo)窗中窺視西王母,西王母回頭看見(jiàn),對(duì)武帝說(shuō):“從窗戶(hù)窺探的這小家伙曾三次去偷我的桃。”武帝非常驚訝,人們才知道東方朔是位神仙。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仙家之事; 也用以詠桃。
【典形】 方朔桃、方朔偷桃、防曼倩、漢偷兒、窺阿母、竊桃心、三度偷桃、三食王母桃、偷桃、西真攘挑、玉桃偷、偷桃一小兒、三度竊蟠桃、偷取蟠桃、曼倩偷難、蟠桃偷嘗、方朔偷兒、碧桃閑、三桃圓、桃熟傳偷。
【示例】
[方朔桃] 唐·元稹《和樂(lè)天贈(zèng)吳丹》:“冥搜方朔桃,結(jié)念安期棗。”
〔方朔偷桃〕 明·馮惟敏《醉花陰·仰高亭中自壽》:“想人生也有個(gè)千年調(diào),怎做的方朔偷桃,笑神仙計(jì)拙心勞。”
〔防曼倩〕 唐·白居易《與沈楊二舍人同食櫻桃》:“偷須防曼倩,惜莫擲安仁。”
〔漢偷兒〕 清·王丹林《乾齋再賦白桃花》:“縞袖未依秦隱士,蕊宮休遇漢偷兒。”
〔窺阿母〕 宋·錢(qián)惟演《七夕》:“金朔窗中窺阿母,小姑堂上憶蘭芝。”
〔竊桃心〕 唐·韓愈《同竇韋尋劉尊師不遇》:“猶疑隱形坐,敢起竊桃心。”
〔三度偷桃〕 元·張可久《折桂令·春情》:“贏女伴一場(chǎng)斗草,指仙翁三度偷桃。”
〔三食王母桃〕 元·揭傒斯《寫(xiě)興壽吳大宗師》:“三食王母桃,不受王母嗔。”
〔偷桃〕 唐·武元衡《和楊二舍人晚秋》:“化藥秦方士,偷桃漢侍臣。”
〔西真攘桃〕宋·陳師道《徐仙書(shū)》之三:“金華牧羊小家子,西真攘桃何代兒。”
〔玉桃偷〕 唐·李商隱《茂陵》:“玉桃偷得憐方朔,金屋修成貯阿嬌。”
上一篇:與汗漫游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東鄰窺宋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