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瑗知非是什么意思
【典源】《莊子·則陽》:“蘧(qu)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
而卒詘(qu)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淮南子·原道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今譯】 春秋時,衛國大夫蘧瑗 (字伯玉) 經常反躬自省,善于改過。往往過去以為是對的,而現今便知是錯的了。六十歲 (一說五十歲) 時,就認識到自己以前五十九年 (一說四十九年)來的言行之非。
【釋義】 后以此典指人回顧已往,知昨日之非; 或以“知非之年”等指五十歲。
【典形】 伯玉年、蘧非、蘧瑗知非、四十九年非、五十知非、悟前非、知非、知非蘧伯、慚衛蘧、四十始知非、三十九年非、慕蘧瑗。
【示例】
〔伯玉年〕 唐·張祐《憶江東舊游》:“伯玉年將近,宣民易未弘。”
〔蘧非〕 唐·張祜《庚子歲寓游揚州贈崔荊》:“郗吊終須得,蘧非誓欲懲。”
〔蘧瑗知非〕 宋·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
〔四十九年非〕 唐·駱賓王《上吏部侍郎帶京篇》:“且論三萬六千是,寧知四十九年非。”
〔五十知非〕 唐·李白《雪讒詩贈友人》:“嗟余沉速,猖獗已久。五十知非,古人常有。”
〔悟前非〕 唐·白居易《除夜》:“明朝四十九,應轉悟前非。”
〔知非〕 唐·杜牧《自遣》:“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知非蘧伯〕 明·袁宏道《襲惟長侍御舅初度》:“強仕古人元不忝,知非蘧伯定如何。”
上一篇:蓼莪廢講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虎溪相送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