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鼎湖龍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鼎湖龍去:dǐng hú lóng qù
詞源:《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 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 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 龍乃上去?!屎笫酪蛎涮幵弧!?/p>
詞由: 漢武帝劉徹在晚年十分沉湎于求仙訪藥,想長生不死。當時有個叫公孫卿的方士為了迎合武帝的需求, 編造了一個黃帝騎龍上天的神異故事。故事說: 以前軒轅黃帝開采首陽山的銅, 并在荊山腳下鑄造出了大鼎。大鼎鑄成后, 有條龍從天上下來迎接黃帝, 黃帝就騎上龍的脊背, 他手下的大臣、妃子等七十多人也跟著騎上去,而后龍就又飛上天去了。于是后世的人們就把黃帝乘龍上天的地方稱作“鼎湖”。說他騎龍上天, 實際上是指黃帝上西天, 死了。
詞義: 鼎湖的龍飛上天去了。比喻帝王的歸天、死亡。亦作“鼎湖”、“鼎湖龍”。
書證: 三國·魏·曹植《游仙》:“蟬蛻同松喬, 翻跡登鼎湖。”唐·李商隱《昭肅皇帝挽歌辭三首》之二:“始巢阿閣風, 旋駕鼎湖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六出:“鼎湖弓劍無人葬, 吾怎忍垂旒正冕, 受賀當陽?!?
上一篇:成語《黃粱一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一五一十的意思,一五一十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