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春秋之義》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春秋之義:chūn qiū zhī yì
詞源:《公羊傳·哀公三年》:“輒者,曷為者也,蒯聵之子也。然則曷不立蒯聵而立輒,蒯聵為無道,靈公逐蒯聵立輒。然則輒之義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辭王父命,以王父命辭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
詞由:這里說的是春秋時衛國的一個小故事。衛靈公驅逐蒯聵出境,而立蒯聵的兒子蒯輒。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蒯聵不講仁義道德,是個奸佞之人。有人問:這樣做得對嗎?衛靈公這樣做是對的。因為只可以以王命不理會父命,而不可以以父命來拒絕王命,這是兒子代替父親行事啊!只可以以國家的事把家庭的事耽誤掉,而不可以家庭的事去影響國家的事,這是局部服從全體啊!蒯輒行的是春秋之義,就是不以父子之義而廢君臣之義。
詞義:春秋時代通行的義法,即以王命為重,處理好上下、大小的關系。
書證:《后漢書·梁商傳》:“春秋之義,功在元帥,罪止首惡。”《后漢書·丁鴻傳》:“‘春秋之義,不以家事廢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絕父不滅基,可謂智乎?’鴻感悟,垂涕嘆息,乃還就國開門教授。”《后漢書·第五種傳》:“春秋之義,選人所長、棄其所短,錄其小善,除其大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公旦文王之詩,不論堯舜之德,而頌文武者,親親之義也。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親而愛他人者,不為悖德乎?”
上一篇:成語《春華秋實》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暗箭傷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