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假途滅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假途滅虢:jiǎ tǔ miè guó
詞源: 《左傳、僖公五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 與垂棘之壁, 假道于虞以伐虢。”
詞由:公元658年,晉獻公派大夫荀息到虞國去借路,準備攻打虢國。荀息獻計說:“如果把美玉、良馬送給虞國公, 他一定會借路的。”晉獻公同意這個計策, 就派荀息帶著隨從及美玉、良馬, 去虞國請求借路。虞國的賢臣宮之奇勸虞公不要借路, 不然會給虞國帶來災禍。虞公不聽, 答應了晉國的請求。過了兩年, 荀息再次向虞國借路, 去攻打虢國, 宮之奇又勸虞公切不可再借路給晉國。他說:“……虞國與虢國的關系, 就象車子與車旁的夾板一樣緊密。車子要依靠夾板, 夾板也要依靠車子, 否則就不穩固。諺語說: ‘唇亡齒寒’。今天虢國沒有被滅掉, 是依靠我們虞國; 虞國沒有被滅掉也是依靠虢國。如果我們借路給晉國去打虢國, 那么虢在一個早上滅亡了, 我們虞國就會在晚上被滅掉。所以不能借路給晉國啊!”虞公不聽, 仍然把路借給了晉國。結果荀息把虢國滅掉, 回來時又將虞國也滅了。
詞義: 原指晉國向虞國借道滅虢,返回時順帶滅虞。假: 借; 途: 道路; 虢: 指‘北虢’, 春秋時的諸侯國名。后指以向對方借道為名, 行消滅對方之實的詭計。
書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孔明曰:‘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收川, 實取荊州。’”
上一篇:成語《傾箱倒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八公草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