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庸之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
詞源: 《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p>
詞由: 春秋時代, 重視禮儀, 卻很少講到“仁”。到了孔子, 他批判繼承了春秋時代的思潮,不以禮為核心,而以仁為核心。而且,他認為沒有仁,也就談不上禮。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說法,如說過“克己復禮為仁”,還說過“愛人”就是“仁”……實際上“仁”的核心是“忠恕”,即所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谶@個觀點,孔子認為最高的道德標準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就是處世待人,不要偏激、極端,要折中調和,比如行事,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
詞義: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則。這是儒家的道德準則。中:折中、調和。庸:平庸、平常。
書證:魯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這既無閉關自守之操切,也沒有開放門戶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甭勔欢唷妒裁词侨寮摇罚骸叭寮抑圆荒懿恢v中庸之道,正因他是站在中間的一種人?!?
上一篇:成語《兩敗俱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中流砥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