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欺人之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欺人之談:qī rén zhī tán
詞源: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二回:“你可曉得老爺是講理學(xué)的人,凡事有則有,無則無,從不作欺人之談的。”
詞由:清朝時候,有個姓傅的到浙江當(dāng)署院。他新官上任,竭力整頓,局面略有一變。他出京的時候是個三品官,不到半年,當(dāng)上了封疆大吏。不必說,他對朝廷是感激天恩,力圖報效的,也因此更勵精圖治。這位高官從外面子上看他,卻是個清官,骨子里也還大有文章。如有一次,有個女的帶了個七八歲的男孩,上門非求見傅老爺不可。家人一了解,原來是傅撫院八年前在京為官時的情婦,這男孩就是傅撫院與她私生的。那時,老爺曾答應(yīng)撫養(yǎng)他們。這次母子找上門來,驚動了姨太太。傅撫院怕太太拼命,就顧不得仁義,想一趕了之。并且還在家人面前連連辯解道:本老爺是個講理學(xué)之人,凡事有則有,無則無,從不作欺人之談的。誰知那女人頗有膽識,聲言若不面見,即上京控告。傅撫院對此也覺慌了,馬上改變對策,與她開講條件,給一筆錢了結(jié)。后來,那女人同意了,只是要價太高,共需六千兩銀子。怎么辦? 傅撫院竟想到叫下屬縣官替他付出,自己則不肯掏一點腰包。
詞義:欺騙人的話。亦作“欺人之論”。
書證:清·王昶《金石萃編·卷十五·太尉楊震碑跋》:“昔人謂褚登善(褚遂良)書如美女簪花,或謂其出于漢隸,觀此碑知非欺人之論也。”魯迅《致姚克》:“其實,在古書中找活字,是欺人之談。”
上一篇:成語《桀驁不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洛陽紙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