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穿窬之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穿窬之盜:chuān yú zhī dào
詞源:《論語·陽貨》“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p>
詞由:有一次,孔子談到魯國的國君時,他說:“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的外貌裝得很有威嚴,而他的心里卻是柔弱的。其實這種人是小人,是小人里面被人看不起的偷種,就象穿透墻壁、越過院墻去偷人家財物的盜賊?!?/p>
詞義:打洞、爬墻的盜賊。穿:穿壁,鉆墻洞;窬:通“逾”,從墻上爬過去。盜:盜賊,小偷。比喻外表堂堂正正而內心卻很卑鄙的小人。
書證:《禮記·表記》:“子曰:‘君子不以色親人。情疏而貌親,在小人,則穿窬之盜也?!睗h·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阘茸無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若穿窬之盜,自古而患之;是孔丘斥逐于魯君,曾不用于世也。”《漢書·刑法志》:“至乎穿窬之盜,憤怒傷人,男女淫佚,吏為奸臧,若此之惡,髡鉗之罰,又不足以懲也?!鼻濉ゅX彩《說岳全傳》第七十三回:“傷殘猶剽掠之徒,貪鄙勝穿窬之盜。”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云蘿公主》:“父怒,撻之,卒不改。相戒提防,不使有所得。遂夜出,小為穿窬。”
上一篇:成語《窮當益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窺豹一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