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鳴驚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鳴驚人:yī míng jīng rén
詞源: 《韓非子·喻老》“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 將以觀民則。雖無飛, 飛必沖天; 雖無鳴,鳴必驚人。”
詞由: 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招贅的女婿。身高不滿七尺 (合今四尺多),為人滑稽, 能言善辯, 多次出使,均獲得外交上的勝利。這時在位的齊威王,喜歡隱語,通夜喝酒, 荒淫逸樂, 不理國事, 把國家大事交給朝廷的官員去管。官員們荒廢功業, 違法亂紀, 諸侯們都來侵犯,國家危在旦夕, 大臣們都不敢說話。一天, 淳于髡來見齊威王, 用隱語說:“城里有一只大鳥, 停在王宮的庭院里, 三年不飛也不叫, 你知道這是什么鳥?”齊威王說:“這鳥不飛則已, 一飛必定沖天; 不叫則已, 一叫必定驚人。”于是齊威王就召見全國七十二縣的長官, 賞了一些人,殺了一些人,滿懷激情地帶兵出發。各國諸侯極為震恐, 紛紛歸還侵占齊國的土地。聲威保持了三十六年, 直到他死。
詞義: 一叫就使人驚異。鳴: 鳥叫。比喻平時沒有特殊表現, 突然發出驚人的舉動。
書證: 《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 一飛沖天;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只可憐安公子經她兩個那日一激, 早立了個一飛沖天, 一鳴驚人的志氣。”郭沫若《革命春秋·創造十年續篇》: “一鳴驚人, 實在出乎意外。”
上一篇: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鼓作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