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放虎歸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放虎歸山:fàng hǔ guī shān
詞源: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四十五回:“孺子不知事如此, 武夫千辛萬苦方獲此囚, 乃壞婦人之片言耶? 放虎歸山, 異日悔之晚也。”詞由: 戰國時代, 秦晉兩國在崤山打了一仗。晉軍軍師先軫率領晉軍打敗了驕橫的秦軍。俘虜了孟明等秦軍三帥。晉贏公打算將孟明等三人獻于太廟, 然后施刑, 以表戰功。這時母夫人贏氏聽說娘家秦國的三將被俘, 不覺大吃一驚, 于是便去勸贏公說:“秦晉兩國世為婚姻, 相與甚歡, 何不放他們回國,讓秦國去處置他們?!壁A公想到秦晉兩國的舊情, 終于把他們放了。先軫聽了此事, 非常氣憤, 怒不可遏地對贏公說:“呸, 你這小子, 竟不懂事到這步田地。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們捉住,你竟聽婦人的片言只語把他們放了,這叫放虎歸山,將來你后悔就太晚了?!?/p>
詞義:放老虎回山林去。比喻放走敵人,留下后患。亦作“縱虎歸山”。
書證: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曹操下令軍中曰:‘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三十回:“倘他逃走了去,豈不是放虎歸山?”吳強《堡壘》:“照你這樣說,這一回再不會放虎歸山啦?”
上一篇:成語《改名換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敬恭桑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