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心領神會》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心領神會:xīn lǐng shén huì
詞源: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律者,規矩之謂,而其為調,則有巧存焉。茍非心領神會,自有心得,雖日提耳而教之,無益也?!?/p>
詞由:這是說的寫詩的事。詩是講究格律的。格律就是寫詩的規矩,要寫好詩,非要按詩的規矩來辦不可。但是,如果刻板地按詩的規矩來寫,那又寫不好詩。寫詩尤其要講究藝術。就是說,要熟悉地、靈活地運用詩的規矩,而不能拘泥于詩的規短。要寫出好詩來,一定要把寫詩的訣竅弄到手,這就是心領神會,有自己的獨特體會。如果不是這樣,就是有人天天手把手地教,也沒有用,寫不出好詩來的。
詞義:心里領悟,有深刻的理解。領:領悟;會:理解,懂得。指對事物有深透的了解,而不是聽人家現成的。
書證:明·吳海《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得,冥然感于中,心領神會,端坐若失。”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四回:“那三姐兒卻只是淡淡相對,只有二姐兒也十分有意,但只是眼目眾多,無從下手,賈璉……不敢輕動,只好二人心領神會而已。”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八回:“正欽差聽了,別的還不在意,倒于這個‘只拉弓,不做箭’兩句話,著實心領神會?!?
上一篇:成語《心有靈犀一點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怙惡不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