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功成不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功成不居:gōng chéng bù jū
詞源:《老子》第二章:“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蓖蹂鲎ⅲ骸耙蛭锒?,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詞由:春秋末期有個李聃,世稱老子。老子初步認識到宇宙事物矛盾對立的客觀規律,具有樸素的辯證觀點。他認為: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就是美,那就有美與丑的對立;都知道善就是善,那就有善與不善的對立。有和無是對立相生的,難和易是對立存在的,長和短是相對而言的,高和下是對立統一的,聲音的大小、長短、高低、清濁是對立配合的,前和后是對立相從的。所以,同樣道理,圣人治國,知道有為就有所不為,因而采用無為政策;知道有教就有所不教,因而施行不言的教育。萬物各有活動,而圣人不去治理,即無為;萬物各有生長,而圣人不占為己有,即無私;萬物各有所為,而圣人不去掌握,即無為;事成功告,而圣人不以有功自居,即無私,正因為他不有功自居,所以人們就歸功于他。
詞義:原意是萬物各有生長,而圣人不占為己有。居:占有。后形容立了功不以有功自居。
書證: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六:“看他前九首,便是一位努力之人,而以功成不居終之?!?
上一篇:成語《削足適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千日酒》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