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庭廣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大庭廣眾:dà tíng guǎng zhòng
詞源: 《孔叢子·公孫龍》:“使此人于廣庭大眾之中, 見侮而不敢斗,王將以為臣似?”
詞由: 戰國時, 齊國齊湣王很喜歡結交士人 (即知識分子) 。有一天, 他對名家嚴文說:“我很喜歡士人, 可齊國缺少這種人, 這是為什么?”尹文說:“大王所說的士人, 究竟是指什么樣的人呢?”齊湣王一時回答不出來。尹文接著說:“有這樣一種人, 他講忠孝, 講信義, 這能算十人嗎? 能任用他為臣下嗎?”“行! 行!” 齊湣王滿意地認為這就是求之不得的意中人。嚴文又說:“如果這種人在大庭廣眾之中,受了欺侮而不敢爭斗,您也想用他為臣嗎?”齊湣王說:“這算什么士啊!這是一種恥辱,我是不會用他的。”詞義:場面大、人眾多的公開場合。庭:廳堂,泛指寬大的場合。廣眾:很多群眾。
書證:《新唐書·張行成傳》:“左右文武誠無將相材,奚用大庭廣眾與之量校,捐萬乘之尊,與臣下爭功哉?”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六回:“這是秘密的事,他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喧揚起來?”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什么是“諷刺”》:“習慣了,雖在大庭廣眾之間,誰也不覺得奇怪?!?
上一篇:成語《大發雷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天下無雙》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