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卻之不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卻之不恭:què zhī bù gōng
詞源:《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 何哉?”
詞由: 孟子有個門生叫萬章, 一次, 他登門向老師求教關于在交際上如何對待人的問題。孟子說:“對人應該恭敬。”萬章說:“俗話說:‘一再推卻、拒絕別人的禮物, 是不恭敬的。’這又是為什么呢?”孟子說:“高貴的人送東西給你, 如果你先考慮這些東西是否合乎義, 想好了之后才接受, 這是不恭敬的。這用不著拒絕。”萬章又問:“今天的諸侯, 他們的財物都是取之于民, 可以說是不義之財, 他們把禮物送給我們, 好不好接受呢?”孟子說:“孔子在魯國做官的時候, 魯國人爭奪獵物, 孔子也爭奪獵物。爭奪獵物都可以, 接受高貴人的賞賜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萬章點了點頭, 告辭而去。
詞義: 拒絕別人的禮物或邀請是不恭敬的。卻: 推卻、拒絕。
書證: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我合你也說不到卻之不恭,卻是受之有愧了。”《魯迅書信集·致高良富子》:“如此厚贈, 實深惶悚, 但來從遠道, 卻之不恭, 因即拜領。”鄒韜奮《經歷·慘淡經營之后》:“我們覺得卻之不恭, 只好讓他勞駕。”
上一篇:成語《臥不安席》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厝火積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