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求聞達》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求聞達:bù qiú wén dá
詞源: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苛全性命于亂世, 不求聞達于諸侯。”
詞由: 劉備死后, 諸葛亮輔助后主劉禪, 被封為武鄉侯。為了復興漢室, 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出師表》是建興五年,諸葛亮第一次領兵伐魏之前寫給劉禪的奏書。在奏書中, 諸葛亮追述到自己的生平。他說:“我本是平民百姓, 親自在南陽耕種田地, 在這動亂年代, 只求茍全性命, 不求在諸侯中揚名顯貴。先皇帝不因為我地位低微為人粗俗, 降低身分委屈自己, 三次到茅屋里來訪問我, 詢問我關于當代天下大事, 由于這件事我深受感動,就答應給先皇帝奔走效勞。后來又遇到失敗挫折, 我在兵敗的時候接受委任, 在危險的當兒奉命出使,從那時以來有二十一年了。”
詞義: 不希望自己揚名顯貴。聞:有名望; 達: 顯貴, 指得到顯要的地位。形容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書證: 《梁書·武帝紀》:“若有確然鄉黨, 獨行州閭, 肥遁丘園, 不求聞達, 藏器待時, 未加收采, 或賢良方正, 孝悌力田, 并即騰奏, 具以名上。”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聞達,隱姓埋名,做莊家,學耕稼。”
上一篇:成語《不求甚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知肉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