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亦樂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亦樂乎:bù yì lè hū
詞源: 《論語·學而》: “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詞由: 孔子在《論語·學而》篇里,勸勉人們要勤奮好學。他說: 人生在世, 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學習。凡是自己不知道的, 都要把它弄明白, 凡是自己不會做的, 都要學會做。有的東西學了一會還沒有記牢,就必須時時去溫習,直到隔了許多日子,也能把所學的東西記在心中。這不也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朋友們見我的學問一天比一天長進,都從很遠的地方趕來,跟著我學。這不是令人快樂的事嗎!
詞義: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亦:也;乎:文言中用來表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于“嗎”。本是喜悅的意思。后常用作表示事態已發展到極頂的程度,表達一種恢諧的語氣。
書證:明·無名氏《吳起敵秦掛帥印》第四折:“自家公孫鋒是也,吳起著我去打聽秦兵去,誰想正撞著秦將,把我一陣殺的不亦樂乎,跑將來了。”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十六:“況且是自己舅子開張的酒店,(強得利)越要賣弄,好酒好食,只顧教搬來吃得個不亦樂乎。”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哎,那罵得可真也是不亦樂乎。”
上一篇:成語《不為五斗米折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合時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