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行遠自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行遠自邇:xíng yuǎn zì ěr
詞源:《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 譬如登高必自卑。”
詞由: 子思在說“君子之道”的時候, 說了兩個生活小故事, 一是遠行, 一是登高。他說:“我們要走很遠的路, 不是從遠處開始走, 而是從近處起步; 我們要登上很高的山, 不是從高處開始登, 而是從低處邁步。”這兩個生活小故事中包含著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 要能學到君子之道, 必須從近處著手, 從低處著眼。這樣求道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詞義:走遠路必須從近處起步。行;走。遠: 指遠路; 自:從; 邇:近。比喻做事情要按事物的自然規律去做。
書證:《北齊書·魏收傳》:“跬步無已, 至于千里; 覆一簣進, 及于萬仞。故云行遠自邇, 登高自卑, 可大可久,與世推移。”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永清縣志士族表序例》:“正史既存大體, 而部府州縣之志以漸加詳焉。所謂行遠自邇, 登高自卑, 州縣博收, 乃所以備正史之約取也。”
上一篇:成語《行奸賣俏》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衣輕乘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