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既往不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既往不咎:jì wǎng bù jiù
詞源: 《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詞由: 春秋時, 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子的學生宰我, 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么樹木。宰我回答說:“夏朝時用松樹, 商朝時用柏樹, 到了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 就是讓老百姓看到后就害怕。”孔子見宰我把周朝用栗子樹做神主的用心給說穿了, 挺生氣, 就說:“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提了; 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勸了; 已經過去的事就不要去責備了。”
詞義: 對已往的過錯不再責怪。咎: 音“舊”, 責怪。
書證: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三回:“宗仁道:‘既往不咎,以后再辦起事來,審慎點就是了。”《三國志·魏·曹爽傳》:“皆伏誅,夷三族。”《注》引《魏略》 曰:“中護軍蔣濟表曰: 畢軌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難可以再。”
上一篇:成語《無可奈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明哲保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