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辨菽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辨菽麥:bù biàn shū mài
詞源: 《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 不能辨菽麥。”
詞由: 春秋時代, 晉國上層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十分激烈。欒書、中行偃等人對晉厲公偏信胥童, 大為不滿。為了奪權, 他們首先殺了胥童, 隨即又把晉厲公殺了, 另立晉襄公的曾孫周子為國君。周子時年僅十四歲, 朝廷大權實際上落在欒書和中行偃的手里。他們為了遮人耳目, 就大肆宣揚周子特別聰明能干, 并且說:”周子雖有哥哥, 但是十分愚笨, 連豆子和麥子也分不清, 所以不能當國君。”以此來證明他們立周子為國君是無可非議的。詞義: 分辨不清豆子和麥子。菽:豆。形容愚昧無知。現也用來指脫離生產實踐, 缺乏實際知識。
書證:章炳麟《論讀經有利而無弊》:“茍有是非之心,不至如不辨菽麥之童昏,讀之無有不知抉擇者。”郭沫若《銀杏》:“世間上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
上一篇:成語《不識一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東海揚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