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他的依靠
人活于世,都需要一種歸屬感,人們強烈地希望自己歸屬于某一組織或者個人。而我們最初的需求是感受到來自生育了我們的父母的愛。隨著不斷成長、與社會的接觸逐漸增多,我們的歸屬感就更強烈。但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免受到傷害,比如被人不留情面地批評,或者感覺被人排斥、壓力過大或者精神極度疲勞時,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你永遠是他的依靠,永遠是他的港灣。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畢竟是孩子,當他們失意時,需要我們父母的安慰和庇護,而如果我們不能滿足孩子的這一心理需求,孩子就有可能到別的地方尋求他人接受并獲得歸屬感。他可能去向那些根本不想取悅他的人尋求庇護,并可能通過危險的非法方式獲得樂趣和身份,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孩子離家出走,誤入歧途就是因為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和慰藉。
那么,家長具體應該怎樣去增強孩子的家庭歸屬感呢?
1.和孩子保持交流
交流溝通能力在促進人們社交健康、情感健康和個人成功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如果父母不與孩子交談,意味著缺乏興趣,孩子可能將之理解成對他的忽視。所以,家庭中的沉默會給他的自尊、自我價值感以及他對未來家庭關系的信任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孩子在生活中受挫的時候,需要父母的鼓勵,否則會導致他嚴重的受挫感。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感受,那么,他就可能學會接納、控制、喜歡或者應對自己的感受。另外,家長也可以幫助他提出要求。比如對他說,“我想你現在很難過,給你一個擁抱,你會覺著好點嗎?”這樣的話能讓他放松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現在心情不好,我來是想得到一些安慰。”
2.給面臨壓力的孩子以支持
壓力不僅僅困擾著成年人,事實上,孩子面臨著雙重的壓力。一方面,他要承受來自自身生活中的事件,比如欺凌、學業壓力和交友問題的壓力。另一方面,他還受到心事重重、缺乏忍耐的父母所面臨壓力的間接影響。面對壓力,他們可能比成年人更加迷茫且不知所措。
一位母親說:“我過去認為我孩子挺好的。盡管他孤獨了些,但他看起來生活得不錯,我的生活也還行。我們之間交談不多。后來,在進行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的時候,他開始逃避一切事情。如今他不學習,整天關在家里,也不說話。我們的生活真的是一團糟。”
這個孩子的表現就是壓力過大造成的。如果你的孩子長時間地難過或者郁郁寡歡,超出了你的預期,或者變得富有攻擊性,離群索居或者不愿與人交往,睡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過分依附他人,這時,他可能正感到痛苦難過,需要你對此采取一些行動,家長必須采取一些慰藉他的行動。此時,你應及時告知他事情的變化及做出的決定,以便他感覺到沒有失去控制。保持生活的常規不變,以強化他的安全感。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只有給予他足夠的愛,他才會理解愛的內涵,才會積極健康、樂觀向上地成長,這不正是父母所希望的嗎?做孩子堅強的精神后盾,他的成長才有保障!
上一篇: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實在
下一篇:讓故事陪伴孩子快樂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