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界定個性和任性
個性與任性,僅僅一字之差,卻有著天壤之別。有個性的人,往往性格特征鮮明,有主見,不會輕易妥協,堅持得很有道理,最終說不定還能博得別人的認可,我們說他是真正的特立獨行者。任性呢?肆意妄為,自私固執,油鹽不進,刀槍不入……和任性相關的形容詞,似乎都帶著貶義。那么,我們如何界定個性與任性呢?其實,個性與任性不僅在構成上僅僅一字之差,在生活中的真正表現,也是有著共同之處的。
從字面來理解,所謂個性,其實就是不同于共性的獨特性格。個性需要聰明與智慧來支撐,在與共性保持特立獨行的同時,也能兼顧共性,并且要靠實力證明自己,最終博得認可。任性呢?不聰明的個性就是任性。任性的人往往有著愚蠢的個性,他們盲目地以為自己是正確的,聽不進別人客觀的建議,一味地固執己見,最終導致眾叛親離,沒有人會欣賞別人的任性。任性的人,相處久了,會使人覺得很累。試想,活著本就艱難,別人可以一次兩次地遷就你,次數多了,誰還有那個閑情逸致呢?所以,任性的人往往沒有好人緣,也很少有機會像有個性的人那樣被冠以可愛的名號。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混淆了個性和任性。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中國的傳統封建文化中,奉行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現代社會,各種觀念都開放了,人們的思想也不再迂腐陳舊,甚至很多地方都已經與國際接軌,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也不像從前那般呆板。常常看到現在的家長帶著孩子出去游玩或者參加公眾活動的時候,孩子總是大喊大叫,又蹦又跳,毫無素質。這時,有些家長會解釋:“哎,現在都提倡培養孩子的動手和創新能力,所以我們也不能把孩子管傻了,就讓他們自由一些,發展個性。”請問,這是個性嗎?不管再怎么崇尚個性,必要的道德禮儀和對他人的尊重,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孩子的沒規矩、沒教養稱之為有創新能力,那么未免是個極大的諷刺。這樣的家長,只能教育出任性妄為的孩子,而與個性扯不上絲毫關系。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如果父母都不能正確界定個性和任性,又怎么可能培養出彬彬有禮、個性十足的孩子呢?
樂樂已經9歲了,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孩子。隨著爸爸媽媽工作調動,從北京轉學來到南京后,樂樂沒少和班主任起沖突。剛開始的時候,媽媽雖然擔心樂樂對南京的基礎教育可能會不應,卻沒有想到更多的不適應是來自觀念上的沖突。在北京,樂樂在一家私立學校就讀,老師非常尊重孩子的個性,遇到問題往往能和樂樂平等溝通。來到南京后,因為一個班級里的孩子比較多,老師工作繁忙,所以更多地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處理同學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矛盾。
一天放學,樂樂悶悶不樂地對媽媽說:“媽媽,我今天問了老師三遍,什么時候才會上音樂課,老師都不理我。”媽媽問:“為什么不理你呢?是不是老師沒聽見?”樂樂郁悶地說:“不可能沒有聽見。”談話正在進行著,媽媽就接到了老師的短信,說樂樂上課聽講不專心。媽媽因勢利導,問樂樂:“對了,你最近表現怎么樣呢?”樂樂不假思索地說:“挺好的呀。”媽媽委婉地說:“哦,那就好。不管有什么事情,都要保證認真聽講,認真完成作業。”
第二天,媽媽抽空去了學校,找到老師了解樂樂在學校里的表現。通過和老師的溝通,再加上晚上回家之后和樂樂的溝通,媽媽終于弄清楚了前因后果。原來,在北京的時候,在沒有特殊情況下,都是按照課表上課。但是來南京之后,主科老師習慣于把副科占為己有,用于復習。在問了老師三遍什么時候上音樂課都未果的情況下,樂樂同學產生了抵觸心理,不再認真聽講,因為那節課原本應該是音樂課。對于這樣突發的矛盾,媽媽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樂樂,而是把不同城市的教育情況進行了對比,讓樂樂知道老師也有苦衷。對于丟失的副課,媽媽會利用節假日的時間帶他出去玩,把快樂找補回來。
上述事例中,對于樂樂的個性,媽媽小心翼翼地愛護著。很多時候,大環境如此,我們無法去改變什么,只能盡力彌補。樂樂的確是個有個性的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沒有胡攪蠻纏,而是第一時間和老師溝通,雖然沒有得到回應,但是孩子進行了努力。這樣的結果,雖然不是最佳的,也是媽媽絞盡腦汁想出來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在成人社會里,也有不少人有樂樂的煩惱。雖然他們在工作上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路,但是因為大多數單位都是統一管理,所以,個性得到完全尊重是不可能的。不過沒關系,我們應該向樂樂媽媽學習,盡量想辦法平衡個性和現實的沖突,保持自己的個性,避免任性而為帶來的惡劣后果。
上一篇:條條大路通羅馬
下一篇:比別人快一步,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