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行不是耍酷,你最需要找準合適自己的路
小說《偷影子的人》里說過,永遠不要把人拿來比較,每個人都與眾不同,重要的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差異性。
最近常有人留言問我,是怎么做到幾次360°跨界轉行的,到底是報了什么班、看了什么書……
同樣也有不少人向我尋求幫助,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也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要怎樣轉行呢?
本來,我以為轉行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沒太留意,但發現接下來問這個問題的人越來越多,頻率也越來越高,于是我也就開始思考了起來,是啊,我到底是怎么實現轉行的?為什么轉行就這么困難呢?
不禁想起在短片《雇傭人生》中,短短的六分鐘視頻無聲演繹,向世人詮釋了一部分被身份和固有模式限制住的人,生活得如同一樽軀殼。
毫無自我意識,慣性地行使所謂的職責。
這段視頻內容,引起了大家的廣泛熱議,有一種說法我是很認可的,那就是雖然每個人的生命都會走向盡頭,但是活法卻不止一次。身份只是一種選擇,并不是選擇了一種之后就要一成不變地從一而終。
現在很提倡身兼數職和跨界,而提及轉行,似乎是一個時髦的詞,被夸轉行的人聽到這個詞總是揚揚得意的,好像身兼數職就像有了全世界一樣。
然而,我卻一直認為,一個人不是只能做一件事,但也不是任何一件事都應該去做,關鍵是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轉行并不是一個人想要做成事情的目的,而只是手段和途徑而已,通過這樣的途徑去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所以過分放大這個手段而不賣力去實現,是毫無意義的。
所以不要盲目轉行,一定要有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充分的理由。在說如何轉行之前,我先來說說,我都做了哪些轉行。
1.第一次轉行
會為了100個漢字讀起來順口、抓人而冥思苦想好幾天;會為了到底是用“駕享”“悅享”還是“樂享”左半腦和右半腦打架;會在路上、公交車上或者是地鐵上,看到一個東西,讓它形成畫面,并且帶著畫面感去捕捉創意;會和同事吃著拉面,突然拍著桌子,興奮地說,“就是它,運動你的偉大!這句話牛不牛?”沒錯,我當時是在做文案。
2.第二次轉行
從一個非英語專業轉型到面對100號人的課堂,從單詞說到從句,從斷句說到句子結構,從新概念三講到新托福120。沒錯,我當時是在做培訓。
3.第三次轉行
“新店開業,新店開業,滿39元立減10元,歡迎品嘗……”沒錯,我的第三次轉行是去發傳單。哦不對,是去為自己開的店發傳單。
4.第四次轉行
“一個頁面一次只能傳達一個核心功能訴求,從這個界面跳轉到那個界面的邏輯不清晰”“這個功能沒有一個核心場景,并感覺不到擊中了用戶的什么痛點,于是也想象不出來用戶使用它的動機是什么”。沒錯,第四次轉行,做了產品設計師。
5.第五次轉行
“整個故事讀下來,開端的懸念鋪設得不錯,大、小情節穿插其中的方式也很新穎,不過不足之處在于整個故事看下來,是沒有人物特征的,人物性格都非常扁平?!焙冒?,我承認我開始寫故事、寫書了。
以上幾乎是到目前為止,我所經歷的比較大的幾次轉型。再小一點的就忽略好了。這幾次轉行都是自發產生的,并沒有任何外力作用催化。
而推動我去做這些轉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心始終在不停歇地問自己一些問題,“這,是不是你想要的?”“這個呢?”
當我帶著這些問題嘗試完一件又一件事情,從一個項目轉到另一個項目,就會覺得那些被排除掉的東西,會幫助我離正確的答案更進一步。試錯的過程,就是求對的過程。
如果一定要找到我這么多次轉型成功的原因,可能是每一次都有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明確的理由,以及擁有較強的意志力,耐得住寂寞和折磨去往這個目標靠近吧。
其實,我一直堅信一件事情,轉行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不斷調試方向和路徑,去不斷靠近更適合自己發展的終極目標的過程。
轉行本身并不是一件令人引以為豪或者沾沾自喜的事情,有些時候,我甚至不太客觀地認為,人之所以要轉行,要么是因為以前的行當衰敗了,要么就是自己在里面混不下去了。當然,成功的大佬除外,他們興趣廣泛、身兼多職不只是為了生存,更多是興趣使然。
去年,當我第一次看到Slash(引申為多重職業者)這個詞的時候,它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刷遍了朋友圈。于是,我看到各路人開始標榜自己是Slash,有多重職業身份,并以此為自豪,好像說出自己是Slash就像往臉上貼了金似的。并且很快拿著這樣的身份去引領其他的人像他一樣學習、工作、探索。
我身邊不乏名副其實身兼數職的人,并且優秀得“令人發指”。業績好,能做復雜的數據運算、能寫出邏輯清晰的幻燈片、能出口成章對對子。不光如此,還能拍出角度和曝光極佳的照片、能寫小說、寫劇本、拍視頻、做飯……
似乎找不到他不會做的事情,并且每件事情都做得非常棒。但我從沒聽到他稱自己是Slash。
這就讓我想到《曉松奇談》里面講日本手藝人的那一期,說有一個七八十歲的手藝人炸了一輩子天婦羅,對于油有了全新的認識。
在他的眼里,油不再僅僅是一種食材,一種烹飪的工具,一種習以為常的物質,油從他手里,經過了幾十年的掂量,變成了一種叫作能量的東西,所以他一輩子就只做好了這一件事,炸天婦羅。這是一種非常值得人尊敬的匠人情懷,是一種萬物有靈且美的追求。
基于此,我想說,我的每次轉行都絕不是因為我想讓自己成為一個Slash,恰恰相反,我是希望讓自己能夠在不斷嘗試中,找準一個適合自己并且也真正熱愛的領域,努力地向這個領域的匠人靠近。
就像《歡樂頌》劇中有這樣一句臺詞,其實不是走得快,走得多就好,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畢竟,時間才是檢驗一個東西能夠經久不衰的唯一標準。淺嘗輒止的東西終究是敵不過時間的考驗而衰敗的。
因為明白了每次的嘗試和轉型是為了離自己的終極目標更進一步,所以當我鎖定了一個想要嘗試的方向之后,每次采用的具體方法就是HTGI(How To Get It?)提問法則,即問自己,“如何做到?”
想從文案轉行到培訓,使用HTGI法則詢問,如何做到。能夠聯想到以下內容:
(1)主觀:
有說服力的一門英語成績(非英語專業,專四專八似乎門檻高了些;從實用英語角度,選擇了一款門檻稍高但含金量還不錯的托福作為考試目標);
有打動人的表演能力(從口吃練就說來就來,說唱就唱的本領);
有段子和傾訴欲(當以上本領煉成時,段子和傾訴欲就有了);
(2)客觀:
要有招收非科班半路出家的機構;
要找準海量需要老師的時機;
要收入待遇還都不錯。
于是對應上述內容,選擇了一家較大的私立機構,且定在暑期去應聘,因為那個時候是他們的招聘季,而前兩個條件滿足了,第三個條件自然就滿足了。
同理,后續的幾次轉型也是采用同樣的方式。比如當我下決心要去開店的時候,通過HTGI法則,我需要明確在哪里開,于是就去全城各個區跑店面,考察商圈流量和翻臺率;我需要明確我要做什么,于是在鎖定了商圈之后,對當地店面競品分析和考察;我還需要知道怎么做起來,于是在拿下店面,確定好主營產品之后,從前往后推進,包括店內風格裝修,試營業期運營活動推廣等途徑。
總結下來就是,鎖定了一個目標——問自己如何能夠得到——對應到主觀和客觀層面——去找出獲得機會的線索和方式——最后再對應得出解決方法。
當然,這里只是籠統概括出方法論,實際過程中,每一個目標的達成是非常艱辛的。為了考托福,那年寒假我一個人留在宿舍復習了半個多月,沒有回家。當時學校幾乎沒有人了,在空空蕩蕩的宿舍樓里,我仍然堅持每天早上7點起來,晚上學習到11點鐘自習室閉館。
那段時間是極其寒冷的,每天窗外光禿禿的樹枝上,站著一群叫聲令人絕望的烏鴉。而學校食堂因為留校人快走完了,停止營業,我幾乎沒有東西吃了,于是不得不每天去校外買來速食,填肚子充饑。
那段一邊聽著托福聽力,一邊往嘴里狂塞妙芙蛋榚的日子,讓我之后看到“妙芙”這兩個字就離得遠遠的。所以當有了轉行的理由,用HTGI法則理清思路之后,還是免不了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想到往事不禁淚如雨下,送給大家幾句話共勉。
小成靠智,中成靠德,大成靠道。
靜下心來去感受,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或明或暗、或強或弱的火苗,只是有些人選擇視而不見,有些人卻及時地發現它、感受到它,并且把它點得更亮。
轉行并不是一件值得沾沾自喜的事情,轉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你不斷突圍,改變現狀,離內心向往的事物和狀態越來越近的過程。
用力掙扎一定很辛苦,不用力掙扎只會更辛苦,所以大膽地選擇前者吧。
上一篇:請相信,但凡你經歷的,都不會毫無意義
下一篇:進入職場的第一門課:請告別你的這些“學生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