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職場的第一門課:請告別你的這些“學生思維”
在職場待的這幾年,見過無數種人,有果敢的、有柔弱的、有唯唯諾諾的、有狐假虎威的、有莽撞的、有天真的、有無存在感的。有每經歷一個人,就像是經歷了一個故事,他以自己的方式作為,你卻以受眾的形式感受。
最終,他所有的作為作用到你身上,你所有的反應決定了你是哪一類人。
這里套用《歡樂頌》中的一句臺詞,職場如同江湖,江湖有江湖的規矩,職場有職場的原則,如果不懂規矩,只會被淘汰,有時候年輕并不是一種優勢。
對于剛入職場的新人,雖然沒有長時間的工作經驗積累,但是也并不意味著就要任人指揮。其實工作中的“老人”和剛進入職場的“新人”相比,拋開實際積累的項目經驗外,更多的差距是思維方式的差距,即新人可能沿用以前在學校里和老師、同學相處的學生思維來應對工作中的老板和同事。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在職場中學生思維是不太受用的,甚至有時是會束縛你的發展的。那么具體來看,職場中的學生思維有哪些?又應該如何擺脫這些思維呢?
1.最后期限不代表你任務的完結
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要完成的課題研究、作業以及對于某一科的考核,都是由老師統籌安排,給我們限制一個最后時間,來推動我們完成的。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地完成任務,然后獲得老師的好評并得到高分。在這樣的模式下,只要我們按照要求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就能獲得好的成績,這導致了我們慢慢認為,這種被動式進取就是進取的唯一模式。
換句話說,如果你被要求完成一個課題研究,采用實際調研或資料引用的方式均可,只要在各個方向上面研究的深度夠,推導的邏輯嚴密,同等高質量地完成都可以獲得高分。于是就慢慢形成了只要在要求時間前高質量完成既定方案就可以了,至于其他備選方案,后續進一步跟蹤研究,實際效果怎么樣,我們不會太過關心,因為只要拿到高分,就一定程度意味著這項任務順利完結了。跳出原有模式去做更多探索變成了額外的附屬品。
這是學生時代我們形成的一種習慣,即等待被安排和在限定時間內促使完成。
然而工作中卻并非這樣,一個項目的周期和一個產品的迭代并非是設立一個最后期限就可以完結的。事實上每一個項目周期,每一個季度都會有對應的指標和考核標準,同樣,對于你所負責的項目本身也有其需要承接的使命和任務。
在接到一個新的任務時,學生式思維會按照原先的模式極力推進,以保證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而不會去想為什么要做?目前產品市場狀況怎么樣?競品的市場狀況如何?可以使用哪些方法?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方法?完成后后續有哪些跟蹤效果的措施?預判可能會出現哪些效果?可采納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前段時間看到一篇名為《說來慚愧,我的助理月薪才五萬》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里面有這樣一段描述讓我印象深刻,原本我以為她會拿出一份80分的產出,而她卻做到了120分,而且最難得的是,每個人都努力做到120分。
通常情況下進入一個公司的新人,在初期會有一個類似于指導者的人來帶你入門,告訴你基本的工作流程和方法論。然而久而久之,這樣的指導者會變為你的同事,不會再有人來提醒你和協助你。而當你的產出仍然是在限定時間內作答,沒有前后跟多深度的思考的話,就會與老板的實際預想產生巨大的差距。
2.暴露風險不是為了興師問罪
小時候如果我們做錯了一件事情,比如考試考砸了,東西弄丟了,或者在學校里和某個同學打架了。回到家里面對家長提問,今天一天過得怎么樣時,我們通常是心慌意亂,且不敢講出實情。
只要家長沒有發現,我們還是更傾向于用“挺好的,還不錯”這樣的話敷衍過去,以免暴露了真實情況被家長責問。
雖然進入職場的人距離這樣的經歷已經很久遠了,然而這種害怕暴露問題被興師問罪的心態卻仍然存在。
我曾經合作過的一個團隊有一名工程師,平時合作的時候給人一種勤奮積極的樣子,大家對他的印象都非常好,但在幾次合作對接中,每次項目存在風險,比如在原定時間節點內因為人力吃緊或者前期研發預留時間不足等原因導致項目要被延遲時,或者被用戶反饋了一些已知問題時,他都不會主動給團隊和老板暴露風險,一直要拖到最后時間節點,所有人力物力都準備好要做下一步上線工作時,大家才發現原來現狀離上線還有很大差距。
其實這樣的行為就是一種不敢暴露問題,害怕被興師問罪的表現。然而,這樣表面看起來可以避免因為暴露了問題而被問責的風險,長期下來實則對于個人成長以及在團隊中的口碑信譽都是很有影響的。
最關鍵的是,工作幾年的人都非常有經驗,是誰的問題其實都能看清楚。而每個人也永遠不會在一家公司、一個團隊待一輩子,總有一天會去到新的環境去接新的團隊和項目。如果一直帶著這樣一種處理問題的方式,總是會撞到槍口上的。
那么,在工作中如何合理地做好風險控制呢?
首先,在項目啟動之前做好準確全面的預判,你給出時間點前一定是反復確認和核對準了的,而不是隨隨便便拍腦袋想出來,結果到了具體實踐的時候發現并不是那個樣子的。
記住,很多時候在工作中你給出的并不僅僅是時間點,更是你的個人信譽和口碑。
那么在準確給出時間點后,可以在項目中用口頭或者線上的溝通方式對時間點做一個周知,并對風險做一個提前預警,這就是“丑話”說在前面,風險前做好預判和預估。
其次,每個時間節點定時檢查,有條不紊地記錄進展。
項目是分周期性的,拿互聯網產品開發為例,我們通常的時間周期分為了需求收集階段、需求討論和確定階段、需求文檔撰寫和設計方案實施階段、需求評審階段、開發階段、測試階段和最后的上線階段。
每一個階段都會存在對應要去完成的任務項和時間點。那么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人在項目推進的每個階段都會定期去檢查項目的進展情況,如果有遺漏和延遲會做到及時暴露。
3.敢于主動挑大梁
剛進入職場的前三年,你會發現一個現象,主動承擔更多責任、風險和事務的人,往往是成長最快的人。
挑大梁不僅是承擔更大的責任和風險,同時還要界定和規避低效率重復勞作。奧卡姆的威廉說過,對于可以用不多的精力就能完成的事情,過多的投入就是愚蠢。
這也是為什么一些人雖然有十年的工作經歷,卻在執行力、銳度上遠不如一個只工作了三四年的人。原因在于,工作中所有的成長和蛻變是和項目本身息息相關的,最高效的成長一定是和項目一起成長;時間的長短并不是衡量工作效能的唯一標志,對于一個從零開始接手跟進一個新興項目并在這個過程歷練、總結的新人,并不比一個在穩定成熟項目中以消耗時間來權衡產出的人差。
承擔責任和風險其實和人性是有一些違背的。人性的本質很多時候在做選擇時會趨利避害,衡量投入產出比,降低風險實現收益最大化。然后在工作中,尤其是前三年,它并不一定是一個適用的準則。
參與更多和承擔更多的目的是為了使你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比別人接觸和學習到更多的東西,用一年的經歷實現別人兩三年的能力增長。這看起來痛苦,實則是蛻變和成長的機會。
4.跳出舒適領域
切勿用一種身份鎖定自己。比如我身邊有很多搞研發的同事,在跟他們聊及程序和一個需求的實現時,他們侃侃而談,并且會為如何更快更巧地實現一個功能而高興得意。
然而一旦談及他們專業外、行業外的其他東西時,就會發現他們很難跟上你的思維節奏,無法產生共鳴,而他們自身對這些也并不感興趣。他們認為只要在自己熟悉的知識領域做好就可以了。
而且最為可怕的是,不光是工作本身,他們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套路也具有一以貫之的特性。比如,吃飯的時候都是和工程師一起,不會和其他工種的人一起吃飯,每天固定去那幾個吃飯的地方,不會嘗試新鮮的體驗,更不會刻意培養自己拓展跨領域的社交和人脈圈。
跳出舒適區的另一種說法是,你要不斷去做你技能池子以外的事情。比如當你剛進入工作時,用Axure畫一個邏輯清晰嚴密的原型圖對你來說是知識盲區,是你舒適區以外的新技能,那么當你學會掌握并且熟練使用后,就不能停滯于已掌握的這項技能本身而不去開拓新的業務能力了。
5.拒絕低效產出
工作中不免會見到這樣一類人,總是有做不完的事情,總是在加班,但是事情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延遲,無法如期完成。實際上,低效的產出比高效的偷懶還可怕。
我曾經對接過一個設計師,在外人眼里他有點不務正業,在辦公區養花、養多肉,時不時還帶個照相機來拍照。他不會經常加班,更不會一直坐在工位上對著電腦摳圖。相反,他的工作彈性非常好。雖然他不是常人眼中的勤奮員工,但是他交付的設計稿的質量卻總是最高的,而且都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當然,我也對接過這樣的技術人員,每天加班到十一二點,甚至有時候周末還去加班。總是坐在工位上,除了正常的吃飯和上廁所,似乎哪里都沒有去過。可是他的代碼質量卻很差,總是出現各種問題,并且多次因為時間預估失誤而導致項目延期。
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和我們讀書的道理是一樣的,有些人每天都把自己埋在書海中,看書做題,然而成績卻不見得提高多少;而另一些人卻在學習之余還會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看書、學琴、進行體育運動。
其實,衡量產出和成效的方式是結果導向,并不能夠單純憑借消耗更多時間作為判斷依據。勤奮只是員工表明工作立場的態度,但是如果只是勤奮卻低效,也是極其不可取的。
那么,如果希望可以避免這樣的低效產出,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首先,你需要分清工作優先級。
如果在同一時間內接到領導派來的多項任務,你應該自己根據經驗和已有項目進展情況排列出來一個優先級并對應給出為什么。這里的優先級一定不是拍腦袋想的,它是根據資源可獲得情況、你自身的實力、團隊實力及某些風險預估來決定的。
確定了優先級后應該立刻和你的上司進行溝通確認。如果你們的思路一致,那么你應該做一定記錄,比如發一封郵件或者書面形式周知一下涉及項目的其他同事。如果你們的思路有出入,應該了解區別及原因,并快速達成一致,確定結論并按照第一種方式周知其他項目成員。
其次,合理分配時間,不做重復的無用功。
事實上,很多工作中的低效是因為大量重復的無用功導致的,這跟個人工作習慣相關。比如,同樣是做數據,有些人做完一天的數據后會把它放入總的數據池子,并且刪除在做數據過程中廢棄掉的文檔,避免過后混淆。但是有些人做完數據之后,就立刻關掉電腦丟在一邊,時間一長,等再次被問及數據時得去電腦里找半天,而找出來的很多是做數據過程中廢棄的無效文檔。
這其實是工作習慣問題,從小的事情開始,有條不紊地記錄和整理自己的工作庫,讓自己成為一個高效產出的人。
最后,從你是誰到你還能是誰。
你是誰其實是身份認知問題,而你還能是誰是突破已有身份認知,創造更多身份的問題。
之前在一款職場應用里回答過“如何看待10個應屆畢業生中有8個想當產品經理?”這個提問被廣泛轉發。
其實,提問本身不是應屆生和往屆生從事產品經理比例的問題,而是對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認知,放大了說,是對職業的認知。
產品經理在我看來只是個角色代號,工種名稱而已,叫經理不科學,其實叫“設計者”更貼切。當然了,從設計者到經理,再從產品經理跨越成為好幾個項目的負責人,那是行業內職業發展縱深路徑的問題,不是這個角色本身。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深受感觸,大概引用一下這篇文章里面的部分內容:“馬云馬伯伯喜歡打太極,并用太極文化來輔助自己的經營;史玉柱叔叔除了工作就是玩游戲,還通過玩游戲抵御了很多誘惑;王石王叔叔就更不得了了,登山、航海、飛行樣樣都來……很多的商業領袖都有自己的愛好,這些愛好可能是他們人生的調劑品,可能是事業的助推力。這些東西在幫助他們,也在填充他們,讓他們充滿活力,繼續戰斗。就連國民老公王思聰,看起來天天像個宅男,玩游戲,可他在投資方面也絕對不容小覷……”
一個人應該是多方面的,有工作,有事業,有愛好,人生才不受局限。用老話講就是技多不壓身。其實越是那些大佬們,越難用角色概念定義他們。
然而對于普通人,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定義他們角色的詞語,比如開出租車的、教書的、送外賣的、坐辦公室的,等等。這么說并不是鄙視這些普通人,事實上我現在也是其中一位。
不要輕易認可自己被一種角色綁定,多學多看多經歷,角色越多,你站的高度就越高,而眼界、情懷、格局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從事互聯網、任職產品經理,只是一種職業選擇,一種角色選擇而已,它并不代表什么。按照正向分布的理論來理解,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會有一部分去選擇這個時代比較火、比較有發展前途的行業或工種,這并沒有錯,但決不能將這行業本身就界定為你的身份本身。
就像《搏擊俱樂部》中的一段經典臺詞:
你的工作不能代表你,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開的車不能代表你,皮夾里的錢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眾生中的一個。
因此,你需要提早做職業規劃,將目前現狀和未來趨勢做聯結,要盡快確定在所屬行業和公司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以及突破天花板的意愿、可能性和方式方法。并了解當前行業有哪些新的動向,是否和自己目前所處領域有關聯,是否有興趣切入,如何切入。
盡可能早地去思考和回答你還能是誰這個問題。
6.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丘吉爾說過,沒有真正的朋友,也沒有真正的敵人,只有永恒不變的利益。在職場上,這句話同樣適用,此刻的朋友,下一秒可能成為敵人,永遠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待職場上每個人。
眼前的朋友轉眼間可能變成對立的一方,在你毫無防備的時候出賣你,而當下或許你還猜疑、討厭的敵人,沒準能在關鍵的時候為你擋刀子。
職場就像一桶水,每個人都在不同的高度往上望,但望見的卻是不同的景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下一刻到底會怎樣沒人能真的看得透。
職場生存之道,學會跟“對手”做朋友。
上一篇:轉行不是耍酷,你最需要找準合適自己的路
下一篇:非科班出身,我曾這樣學好了一門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