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頭幾年,決定了你的職業天花板
經常有人會問我這樣的問題,畢業后想進入一線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畢業季應該如何準備?也有類似這樣的提問,我想要找一線公司的工作機會,有什么方法、看什么書能幫助我實現這個目標?
經歷過數百場校招面試,跟來自國內外不同專業、不同院校的人過招之后,我強烈地意識到,畢業時的求職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在讀時期的全部經歷和認知,而為優質崗位爭奪的激烈競爭早在入學的時候就悄然展開了。
1.早行者
大四畢業找工作前夕,身邊很多同學開始制作他們人生中的第一份簡歷,沒有太多經驗,開始請教老師和同學。身邊確實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大四時候的實習簡歷是他們的第一份簡歷,面試也是第一次面試。帶著像白紙一樣的神情參加各大企業的面試,跟那些早就在大型公司做過實習、兼職的人去競爭一個崗位,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
我的第一份簡歷制作于大一上學期,用于應聘一份PR實習生的工作。說實話,任何事情沒有人從一開始就會做,都是在不斷試錯的經歷中總結和提煉的。那時不會寫簡歷,動筆寫了幾行就發現寫不下去了。
思考之后我想到了兩個思路,第一是反復對照招聘崗位的要求,并換成招聘方的視角去思考,每一項要求列舉出其背后的用意是什么,他們想要招什么樣的人。換位思考,是解決很多問題的捷徑。
第二,我想辦法找到做此類崗位的高年級學長、學姐的聯系方式,并向他們要來了簡歷進行對比,借鑒他們的簡歷形式,建立自己第一份簡歷模板。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好的簡歷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并不是所有你認為好的、可以彰顯個性的東西往簡歷上寫,也并不是寫得越多的簡歷就越好。有的放矢地提煉最能展現你業務能力和執行能力的關鍵信息才是最主要的。
面試時也是同樣的道理。
很多人問我,如何在面試過程中做到像你那樣輕松自如,隨性發揮?其實最初我也并不能如此輕松地掌握這項技能。只是在我先帶著疑問和不足練習過了。
在正式找工作之前,我參加過多次面試,有培訓機構的、有公關公司的,還有媒體雜志的。記得第一次參加完一個面試之后,被問及一個知識儲備以外的問題時,當時心理素質和處理方式方法還不完善的我,立刻語無倫次、面紅耳赤起來。
那次語無倫次和面紅耳赤的經歷雖然讓我備受打擊了好一陣,但也及時地讓我感受到面試過程中與面試官思想交鋒和碰撞的刺激,意識到知識面儲備和臨場應急把話題引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的重要性。
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總結,并把這次教訓當成寶貴的經驗。后來在無數次大企業面試中,再碰到類似的情況,就可以輕車熟路地化解了。
做一個早行者,可以提早地暴露問題并且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2.“清教徒”
讀高三的時候班主任給我們請來了一個學長做分享。他高考發揮失利,去了一所二類大學。很多人認為一張試卷定終身,一次成敗分勝負。
但他卻不這么想。
進入大學之后,雖然沒有清華、北大這樣一線的平臺,他卻自己創造機會,像一個“清教徒”一樣拼命地攝取知識和信息。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圖書館看書、研究課題,課下參加校外分享活動。
當周圍的同學在為失戀買醉、為相戀狂歡,為游戲玩得不亦樂乎時,他已經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北大研究生保送名額。
盡管剛開始是進入了二類學校學習,但畢業時,他的起點已經完全不同了。
很多時候,人需要一些類似清教徒一樣的定力與意志,排除其他的干擾和誘惑,專注于內心的小小領地,去不斷耕耘和完善。
3.偏執狂
還有一位朋友,他大二的時候已經是某家一線咨詢公司的自由職業者,開始接各種案子,并且在校內廣泛參加工作組織和活動,曾經代表學校去新加坡開展學術交流。
他立志成為一名一線優質咨詢師,并為此努力奮斗,甚至走在街上看到任何一件商品都會忍不住去構思這件商品是否還有更好的售賣方式,方案是什么,有什么差異化。
這使我想到馬云,大家都知道他的英語很好,但這并不是因為他是師范生的緣故。為了練好口語,他曾經在西湖邊上與前來旅行的外國游客對話。甚至為了防止被他們拒絕,他竟然拿著書在那里念,并故意把一些詞的發音讀得很奇怪。
這樣一來,一些外國朋友聽見了就會忍不住前來糾正發音。于是聊天和溝通就自然展開了。
偏執狂身上有一種品質,但凡他們認定的東西,就不會輕易放棄或者調轉方向。持續地在一個領域耕耘,早做準備,你的知識儲備和見解自然遠高于其他沒做準備的人。
并不是說為了在畢業時得到一份優質的工作,就讓你完全拋開個人偏好和性格特征,把自己變成早行者、清教徒和偏執狂。這三點只是從眾多成功人士身上歸納和吸取的共同點。
我們完全不必為了成為這樣的人而刻意為之,但是需要明白的事情是,任何一個成功的人、成功的案例背后絕非是偶然因素作為的結果,求職是這樣,跳槽是這樣,轉行、創業亦如是。
如果按照自己原來的習慣和方式去學習和生活,跳不出舒適區,則很難有大的突破。所以如果你有目標,那么不妨試試學習早行者、清教徒和偏執狂身上的一些特質。
上一篇:比改變更難的,是改變思考方式
下一篇:永遠不要去逼一個人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