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擺脫恐懼,才能真正成長
01
你有過以下經歷嗎?
?時而被噩夢驚醒,害怕自己沒有書念!
夜不能寐,擔心以后找不到工作!
?如履薄冰,害怕被老板炒魷魚!
?抑或是做可怕的夢,害怕找錯另一半!
?恐懼獨立、害怕成長,擔心一個人面對未來不設限的種種可能!
以上種種,均是一種恐懼的寫照?!犊突芬粫刑岬?,恐懼大都是因為無知與不確定感而產生。
畢業多年,卻經常半夜被噩夢驚醒,夢到自己又身處高考考場,拿著做不完的試卷和立體幾何題目;看著交卷的時間逼近,卻還剩了大半篇沒寫完的卷子;在離交卷五分鐘前,發現自己漏題了,機讀卡還沒填……
這樣的夢變換著方式朝我襲來,情節不一,總之都是我要考不上大學了,我要沒有書讀了,從未間斷,從18歲那年一直夢到現在,已經工作好幾年了。
雖然現在談這個夢,更多是當成跟同事間茶余飯后的笑料,用來調侃自己多么可笑無知。但在當時,它卻像是我生命的第一要義一樣,橫在我的生活中,讓我無處可逃。因為害怕高考失利,沒有書念,所以我的所有注意力和關注點都在這件事上。
導致了分數一降低或者一遇到題目不會做,我就會想,你連這個都不會,完了,考不上大學了。而這種對于結果的恐懼,只會不斷破壞和殺傷你的抵抗能力,無力感是會腐蝕人的,一旦覺得自己做不成什么事情后,做其他事情也都是瞻前顧后,沒有魄力的。
太害怕沒有書讀,容易變得患得患失、敏感脆弱、不好相處。每次公布考試名次,如果自己考好了,就揚揚得意地認為世界都在為自己慶祝;如果考差了,就覺得所有人都在暗地里取笑自己,于是恨不得馬上逃離嘈雜的教室,躲到家里,不面對一切目光。
所以在高三的那一年,我幾乎不上晚自習,因為我害怕聽到大家的聲音,害怕面對自己的失利。
我一直沒有意識到,因為對結果的恐懼,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為自己找捷徑。我動過無數的歪腦筋,想怎么做可以不通過高考,就能夠進入一所心儀的大學讀書。
我甚至打算走藝術路線,用一門藝術技能外加文化課成績,來敲開大學之門。但那時候,因為長年專注于文化課學習,我并沒有這樣一個可以被挖掘的技能作為第二特長,為考試找捷徑。
一邊帶著對結果的惶惑,一邊動著歪腦筋想逃避恐懼。我患得患失,誠惶誠恐地參加完人生的第一次高考,果然,失敗了,敗得一塌糊涂。
02
在中學學習歷史時,有一章是講拿破侖的,有個觀點我一直很認同,“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性?!?/p>
比如你幾年前在面對某個人、某類事情時會手足無措,那么幾年后,你很可能還會以一種無法預期的方式,繞回到這件事情上再次面臨相同的手足無措。
我最害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我不得不再一次坐回到吵嚷的教室,再一次打開翻過無數遍的教科書,再一次和幾十萬人競爭,再一次面對惴惴不安和患得患失。
如果一個人對一種結果的抗拒、逃避和未知叫作害怕,那么對這個結果再次出現的心境,就該叫作絕望了吧。
第二年的高三生涯,噩夢更多了。我擔心自己再次考試失敗,還得繼續復讀。事實上,當時同班同學中,真的不乏補習了兩年,參加了三次高考的人。一想到自己的青春和美好時光,就要在這個節骨眼被消耗殆盡,那一刻特別希望自己壓根就沒來過。
對自己有一定期許和要求的人會明白這種感覺。你對未來是有計劃的,雖然講不出來,但是你隱約可以感覺到,自己未來一定可以成為什么,擁有什么,代表什么。而此時此刻這道門檻,卻把你和該成為、該擁有、該代表的東西一分為二,而你還一點力都使不出來,沒辦法左右自己的命運,是一件極其令人沮喪的事情。
連續失眠了幾個月,我的成績并沒有好轉,我的狀況也沒得到改善。我每天都在擔心,擔心沒有書讀,沒有大學念,邁不過這個坎。直到有一天我想不動了,困倦疲乏使我再無心干涉了。
你過分關注和干涉一件事情,自然會患得患失,而人一旦患得患失,就會產生恐懼,恐懼源自于對未來的無知和無法掌控,但恐懼本身并不會讓事情好轉,只會讓這件事情停滯變味,所以放寬心,忘掉結果,自然就會做好事情并且快樂起來。
可能因為想通了,加之實在沒有力氣去恐懼,所以我選擇了不管不顧,拋棄恐懼,只看眼下的事情,于是就這么對恐懼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參加完了高考,最后出成績了,還不錯。
我原本以為恐懼求學這件事情,就這么告一段落了。我寒窗苦讀,終于有機會去到我期盼已久的大城市讀書、生活。但現實又一次跟我開起了玩笑。
我一心想報北京的學校,但北京地區的高校分數普遍偏高。而我的分數卻在一個可上可下的范圍,回溯前幾年的錄取線,我都是無法被錄取的。那我到底該不該報呢?是爭取一下在北京上學的機會,還是為了保全名牌學校,去別的城市讀書?如果兩個都沒錄取,那我是不是又沒有重點大學讀了,還得重來第三次高考?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填報的志愿被錄取的概率真的很小。首先這個專業只招1個人,而我選擇了不服從調劑,并且同等高校沒有寫第二志愿。
我給自己下了一步險棋。因為真的無法從其他可選項中挑選出合適的來,我不得賭一把。這一次的恐懼是可預知的,你知道概率有多小,風險有多大,如果這個概率和風險恰好相遇,就不得不從頭來過。
但事情總是這樣,每個人在這一生中的某個時刻,都不得不被迫去面對一些決斷和取舍,風險和恐懼。而且這些是其他人無法替你做的,就像沒人能夠替你奮斗一樣。而一個人真的成長起來的時候,也即是他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了判斷和選擇,并且可以自信滿滿地給任何結果埋單。
在填志愿的時候,我想清楚了一件事。一定要沿著自己既定的目標和渴望的方向走,愿望有多強烈,就該對自己有多狠,所以我沒給自己留一點后路,大不了重新再來過。至少,我準備好了。在我做出不二選擇的時候,就早已經把恐懼甩到腦后,自然就從這個過程中,真正的成長了起來。
03
人這一生中,有很多事情是“不以意志為轉移”的,比如你的基因、經歷、你恰好碰到的人、你的出身、你的時運。但是諸如勇氣、對抗恐懼的心智,卻是可以后天培養的。
羅素說,他生活的三大動力是對知識的追求、對愛的渴望、對苦難的憐憫。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三者都是對未知維度的體會,有些人對于未知心生出敬畏和渴望,有些人卻心生恐懼。
關于對未知的恐懼,是每顆年輕的心都要經歷的過程,青春就是慌張和犯傻嘛。恐懼可以滋生出無數自我設限和自我否定,卻單單不會讓你變成想要的樣子,想辦法走到恐懼的對立面,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吧。
擺脫恐懼,需要做到兩個“自我”:
(1)自我接納:
全然接納自己,包括你的不完美,比如,懦弱、渺小、嫉妒心、貪心、羞恥感、罪惡感等。接納你自己,就是全新做你自己,認可你自己,用新的視野看待和認識自己,也能夠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接納。
??斯亍ね欣凇懂斚碌牧α俊分刑岬剑魏伪荒阃耆邮艿氖虑閷涯銕нM寧靜狀態。這就是臣服的奇跡。
(2)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做最好的自己,實現自我目標和與生俱來的價值。羅杰斯說,美好的生活是自我實現的生活。
而“自我實現的人有一種驚人的能力,他們能夠帶著敬畏、愉悅、驚奇乃至心醉神迷的狂喜,神清氣爽、天真爛漫地一次又一次地欣賞生活的原初的善,盡管這些體驗對別的人來說可能是陳舊乏味的東西。”
這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的,第五個自我實現理論相同。
其實,大部分對未知的恐懼,譬如你的積累、你的底蘊,還有你的知識,都是可以自給自足的,可以自我耕耘的。
為自己的心智招兵買馬,切莫氣餒,務必自信,擺脫恐懼,大膽地走到恐懼的對立面,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把一個人活得像一支隊伍。
就如王小波在《我在荒島上迎接黎明》中說過的,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顆星星:如果我會發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懼就可以煙消云散。
上一篇:湊合得過是對活著最大的不尊重
下一篇:如何挑選好書,做自己的知識管理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