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選好書,做自己的知識管理專家
經(jīng)常會有朋友在微博或者微信給我留言,問我有沒有什么好書推薦?
通常情況下,哪怕手邊有很多正在閱讀并且覺得非常有意思的書籍我也不會立馬推薦。我會先問他們一個問題,閱讀書籍是準備做什么用,拓寬視野還是做某項垂直領(lǐng)域的研究?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需要做界定的問題。
關(guān)于讀書,在很多人眼里絕對是一件值得稱贊的事情。但是,在這樣一個爭分奪秒的時代,如果花時間在一本與你原計劃方向相反的書籍上,雖然說沒有直接的害處,但是它占據(jù)了你研讀其他書籍的時間,這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拿寫作來舉例子,如果你的目標是想要系統(tǒng)學習寫作的技能或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那么推薦給你讀的書籍除了各位名家的作品外,還應該有一些方法論總結(jié)的書籍,需要回答寫作這門技藝是什么,你需要帶著問題去研讀。
如果你只是想閱讀一些有意思的故事,看一些優(yōu)美的文字怡情,那么一些想法獨特的小說或者雜文作品是更好的選擇。
這也是為什么每次我會先問那些讓我推薦書籍的朋友訴求的原因。
但是,我曾經(jīng)也遇到過這樣一位朋友,他留言讓我給他推薦一些我自己最近在看并覺得有些深度和可以拓寬思路的書籍。我就順手推薦了幾本正在研讀的關(guān)于哲學和經(jīng)濟學方面的書籍。
然后對方很快回復我說,覺得這樣的書籍很難讀下去,有沒有其他一些好讀易讀的書籍推薦。
我不禁想起梁文道曾說過,如果你一輩子只讀你讀得懂的書,那你其實沒讀過書。真正嚴格意義上的閱讀總是困難的。你讀完一本很困難的書,即使沒有讀懂,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
實際上,我在研讀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非常生澀難懂的書籍。那樣的書籍需要你集中注意力并且有很強的背景知識,以及知識多方向遷移的能力,你才可能把它研讀下去。很多時候,就算你研讀下去,也不一定立刻就能搞明白里面的深刻含義。尤其是你不太熟悉和擅長的領(lǐng)域。
比如在閱讀《時間簡史》時,會明顯覺得要比閱讀劇本寫作等方向的書籍難懂得多。閱讀過程中你稍不注意,就會走神,會讀不下去,甚至內(nèi)心會抗拒,產(chǎn)生拖延,甚至會找借口去做別的事情,而不是繼續(xù)和書上生澀的內(nèi)容做斗爭。
而下次再讓你捧起這本書進行研讀,要比第一次更加艱難。
記得有一次李笑來到我們公司做分享時,曾說過一句話,他說他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是,讀不懂的書他也能夠看完。
這和你學習一門技能時,是去突破你欠缺的部分,還是重復你已經(jīng)掌握了的部門,其實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暫且可以把那些你能夠接受,好讀易懂的文字認為是你知識體系的舒適區(qū);而那些生澀難懂,在你熟悉的領(lǐng)域和范疇之外的,就是你知識體系的學習區(qū)。如果你只是待在舒適區(qū)里,而拒絕拓展和演練你的學習區(qū),那么你只能讓你的知識體系局限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無法得到拓展,如此你的知識體系會越來越小。
相反,如果你沖破知識體系的舒適區(qū),不斷地深入學習區(qū),那么你的知識縱深得到拓展,視野得到開闊,在反復的訓練之下,知識體系會不斷得到擴展。
Facebook首席執(zhí)行官扎克伯格,每年都會許一個極具挑戰(zhàn)性的新年愿望,比如每天都系領(lǐng)帶、學習中文、只吃自己殺的動物,等等。
有一年他的愿望是:每兩周讀完一本書,每次都會在個人主頁打卡。他選擇書籍的主題集中在“不同文化、信仰、歷史和科技”。
“書籍能讓你完全探索一個話題,比當今多數(shù)媒體看得更深。”扎克伯格在他的Facebook主頁上寫道:“我希望能從每天的媒體閱讀更多地轉(zhuǎn)向讀書。”
在這個注意力被社交媒體過度壓榨和碎片化的時代,回歸閱讀將成為人們重整心靈秩序的第一步。但實際情況是,市面上有各種類型的書籍,也有很多自稱是專家和學者的人跳出來進行推薦。面對眾多選擇,我們一次只能讀一本,一周也只能閱讀有限的書目,于是不免陷入了選擇危機。
我的一個建議是,想辦法找到知識體系和信息的源頭,即如果想要學習某個技能、知識時從權(quán)威入手,從源頭開始找起。一個很好的經(jīng)驗是,界定好了想要了解的領(lǐng)域后,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查詢它所隸屬領(lǐng)域的發(fā)展歷史軌跡,找到知識發(fā)現(xiàn)的時間軌跡和重大事件的突出點。先有個系統(tǒng)的宏觀認知,再從微觀選擇角度入手。
面對這樣一個選擇危機的情形,應該從哪些渠道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呢?以下介紹五個途徑。
1.主流書評人或者大型出版社官方媒體
亞馬遜和豆瓣讀書的推薦總體來說質(zhì)量還算比較高,可以考慮選擇時下熱度較高的書籍進行研讀。另外可以有選擇性地關(guān)注一些大型出版社這樣的官方媒體,定期有選擇地做一定篩選。
2.知識大V、名人推薦
在微博和知乎上關(guān)注一些你感興趣領(lǐng)域的名人和知識大V。通常情況下,這類人會時不時曬出一些他們正在學習和研讀的一些好書,這也是選擇書籍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比如我對心理學感興趣,在知乎上關(guān)注了李松蔚等大V,經(jīng)常會去看一些他的觀點和推薦,從而補充自己的知識體系。
另外,不少的知識性社區(qū)和論壇有系統(tǒng)推薦書單的習慣,它們會根據(jù)某個領(lǐng)域或者某個方向推薦一些有價值的作者和書籍。
比如在進行小說寫作過程中,我曾找尋過短篇系列小說國內(nèi)外經(jīng)典著作書單,比如《米格爾街》《傷心咖啡館之歌》以及麥克尤恩的作品等。
3.衍生性閱讀
衍生性閱讀其實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界定,第一種是你在閱讀一本書籍的過程中,找出作者在書中的推薦信息,包括注解、書最后部分的引用介紹;第二種是你在閱讀書中作者引用的概念時,去查找這個概念的原出處,通過這種方式你會發(fā)現(xiàn)另一本書或者另一個很棒的作者。
簡單點說,就是找到喜歡的作者,從他們的書籍中去發(fā)掘他們經(jīng)常提及的人。而被提及的人,往往是作者認可、推崇并且受益過的。比如,從王小波那里我知道了卡爾維諾、奧威爾、馬爾庫塞、杜拉斯這些名字;從村上春樹那里知道了普魯斯特等。
作者往往很慷慨,會毫無保留地打開自己的知識儲備體系,并推薦值得研讀的思想、書籍和內(nèi)容給讀者。
4.遷移閱讀
同一領(lǐng)域的作者的思想往往是各有千秋的,所以你在研讀一個領(lǐng)域的知識時,可以適當篩選這個領(lǐng)域最為出名的作者,然后以對比式的方式去閱讀和思考他們的作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5.人際傳播等其他方式
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會經(jīng)常彼此推薦書籍,這也可以作為選擇的途徑和方式之一。但是對于這種方式,做一點額外補充和說明,選擇的時候需要帶著甄別的心態(tài),建議可以在豆瓣、亞馬遜等網(wǎng)站上查看介紹、書評等,再次判斷之下決定是否要選擇購買和閱讀。
最后,要定期對自己獲得的書籍類目做分類,篩選出每個領(lǐng)域或者類型中居前五位的作者與書籍。分門別類的管理不是刻意排序,而是為了后續(xù)在研讀其他領(lǐng)域知識時更好地做知識擴展,以及在現(xiàn)實生活和工作中做更好地運用和引用,從而真正實現(xiàn)對自己知識體系的管理。
Evernote(見下圖)就可以用來做這件事情。當然除了線上以外,你自己家里的書架管理也可以按照分類的方式進行布置。
林語堂說過,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yōu)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作藝術(shù)。一個人讀書的目的并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凈盡了。
上一篇:唯有擺脫恐懼,才能真正成長
下一篇:就算30歲,你也該有突破平凡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