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和名校的人相比,只差了一份勇氣
讀高中的時候,認為名校不名校,差距僅是錄取的分數線,并沒有意識到這幾分或者幾十分的差距會對日后的生活有多么大的影響,更沒有想過連面試的資格都會受到這件事情的牽連。
高中畢業順利進入大學后,自以為從此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了。那個時候流行《奮斗》和《我的青春誰做主》這兩部電視劇,講述的是幾個青年在北京奮斗的勵志故事,這兩部劇曾一度在我高三非常黑暗的時期,成為導航明燈,每當夜里11點睜不開眼睛、算不進去題時,一想到那幾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和他們為自己做主的青春,我就熱血沸騰。
高考完后,我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北京,我以為我的青春也就從此開始由自己做主,我的“奮斗”也就從坐上開往北京的火車開始了。我心里想,只要上完大學,就自然而然地獲得像電視劇中主人公一樣前程大好的工作。后來我發現我錯了。
剛進入大學那一年,驚奇地發現再也不用擔心因少了幾分而沒有書讀,再也不用苦哈哈地為多睡了一個小時而自責不已。大一的生活相較于高中那段艱苦卓絕的日子簡直就是天堂。課程輕松,考試簡單,老師再也不會咄咄逼人地數落你的成績,耳邊也不會響起父母天天定點催促你上床睡覺的聲音。生活被舒適、無壓力的空氣分子包圍著,現在想起來,越發覺得那段時間的生活特別“真空”,就像把自己與現實世界用一個隔氧瓶子分離開,生活在那短暫而又不真實的小天地就以為是全世界。
于是自己慢慢變得懶散和隨心所欲,中午起來吃早飯,晚上刷夜追劇到凌晨。平時課程不忙時任職社團成員、學生會干部,每學期小小努力一下就有獎學金拿,被學弟學妹圍著叫“部長”后更加飄飄然,覺得自己像是那么回事了。
我曾一度以為,同齡人(包括)那些名校的同齡人都是這么度過他們的大學生活的。直到大二那年,我參加了一家知名FMCG公司的暑期實習生面試,才知道什么是差距。
前來參加面試的候選人主要是清華、北大、復旦的學生,還有一些其他學校的,因為英語還勉強過關,所以我也榮幸地獲得了這次面試的機會。在進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各個候選人的簡歷非常漂亮,不是出過國參加過模聯、AIESEC,就是去知名企業實習過,要么就是跟著導師做了幾個精彩的項目。而到我時,只能用院學生會副部長、興趣社團副團長等來介紹自己。
最讓我吃驚的是到了討論的環節,我們幾個學生被問及對這家公司了解多少,當我只能說出它生產的幾款洗發水的名字,然后就開不了口時,已經有人對公司的企業文化、市場行情、業務線經營情況和數據侃侃而談了,甚至可以根據目前某一條業務線的經營數據給出相應的市場解決方案。這個學生是清華的,家庭條件優越,為了在畢業的時候有漂亮的簡歷申請國外名校,他從大一就已經開始在四大實習并且晚上夜戰學習GRE和托福,在介紹完自己后他說了一句話:“只有偏執狂才能求生存。”于是Paranoid便從此成為我的網名,時刻提醒那些智商和學識超越自己好多倍的人仍然在辛勤付出,而我卻還在一旁對著含金量有限的成績沾沾自喜。
我不是一開始就明白成功的人心里多多少少都住著個“清教徒”,直到有一天我也把自己變成了這樣一個“清教徒”。
參加完那次面試,我像得了重感冒一樣在寢室躺了三天。我第一次意識到,對于平凡的人,如果已然輸在起跑線上,還不自我救贖,那永遠也不要指望還有誰,還有什么事情能夠救贖得了你。那個時候正值我們寢室有一個家庭條件優越的女孩在南二環買了一套房子,而那時的我對于房子意味著什么沒有一點概念,以至于看到房本的狀態就猶如在電視機面前觀看一檔花邊新聞節目,認為跟自己毫無關系。
出于好奇,我問她:“你為什么這么早就買房子了啊?”她回答我說:“那可不,你不知道咱們這專業畢業之后出去找工作工資有多低,就只有三四千塊錢連房子都租不起呢!”
說實話,她剛說出口的時候我是不太相信的。在我心中,我一直覺得畢業之后就可以像《奮斗》里面的陸濤一樣,有好公司可以上班、有好車可以開,甚至有時髦的立領POLO衫可以穿。
現在突然告訴我,不光這些都沒有,甚至連房子都租不起,我內心幾乎崩潰。從那時候開始,我第一次有了一種骨子里迸發出來的危機感。每當一想到如果縱容自己繼續按照這樣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可能連飯都吃不起時,我內心不受控制地抽動了起來。我問自己,18年兢兢業業地付出就是為了換來這樣的生活嗎?
從那時候開始,我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冬天北方天亮得晚,所以我會在宿舍的樓道里背一個小時的單詞,然后拎著電腦包早早去圖書館占座位,開始研習Marketing和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同時會安排做兩個小時的TPO閱讀和聽力。如果一定要概括,那段時間的生活就是“三點一線”,宿舍、圖書館、食堂。我逼了自己三個月,拿下了FMCG公司的暑期實習機會。
我始終覺得,平凡的人和清華、北大名校的人相比,智力、情商甚至綜合實力已然差了一大截,還想跟他們一起去爭奪飯碗,唯一能做的就是劍走偏鋒,做他們不愿意做的,說他們不情愿說的。
做他們不愿意做的,就是用笨辦法下苦功夫。如果一定要說成為“清教徒”之后給我的人生帶來的改變,那就是我從口吃變成了一個敢在上千人出席的會廳里演講、說話、說英文,甚至會唱會跳,并學會為一個目標爭取到底。
校招在每年的9月份拉開帷幕,而事實上有準備的人早在半年前或者一年前就開始做準備。和他們相比起來,我還是晚了很多,我第一次知道有“校招”這件事情已經是大三上學期的五六月份了,也就是說,我只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做這些準備,那個時候我還沒有一份像樣的簡歷。
為了爭取到面試機會,我用了一個笨辦法,凡是開放了校園招聘投遞入口的公司,我都會投遞,并且會篩選和摘取這些公司的問題共性,因為每一家公司合作的第三方簡歷投遞平臺不一樣,所以幾乎是每投一家公司,我都會重新寫一次簡歷、介紹信和開放問答,有的時候一家公司所有流程走下來,就是大半天時間,我前前后后一共投遞了132家公司,甚至還包括遠在新加坡的企業。
當時并沒有抱什么希望,認為這么投遞了不一定能夠獲得面試的機會,但是,如果不這么投,那一定什么都沒有。校招對于人才的選拔考核是極其嚴苛的,我猶記得有一次在公交車上接到了電話面試,立刻就要求自己進行一長串的英文對話,于是我馬上照做了。如果說礙口識羞是一種病的話,那么當你不使出十八般武藝爭取就一無所有時,它就自然被治好了。
我曾經一度口吃,不愿意在公共場合講話,不喜歡發言,上課怕老師抽問把頭埋進書堆里。可是,在那樣一個群雄爭霸的時刻,面試官根本沒有興趣和時間來照顧你這些所謂“內向”的小情緒。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推出去。
為了獲得現場面試機會,我曾篩選了所應聘公司近5年的面試題目,并把它們進行歸類,總結出每一種題目可行的回答思路和技巧,這其實有點像用大數據的思維在找尋普遍規律,人工做這件事情工程量浩大,但是相當奏效。如果一定要說,和那些出身名校的人相比,我能夠跟他們一樣站在一起面試的經驗是什么,那可能就是我比較舍得下這種笨功夫吧。
時至今日,回想當年之所以敢和那些名校畢業的人一起面試,一起爭奪一個崗位機會,并且最終獲得了一個不錯的工作機會,就是因為自己最大的優勢在于傻得很有勇氣,敢劍走偏鋒地往前沖。
上一篇:你遠比你想象地更加堅強
下一篇:其實生活才不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