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什么叫看見?看見需要自己當下活在真實世界中。真實的孩子在憤怒尖叫,你能否直接看見他的憤怒,而不是活在‘他不應該為這一點小事就尖叫,我得教育他’的妄想中。當你不在妄想中,自然會允許孩子和自己的感受都順暢表達。”
遺憾的是,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媽媽都活在自己的妄想中,她們總是以長者自居,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必須一切聽從自己的指揮。因此,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他們往往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不體恤孩子的心情,習慣以命令式的口吻與孩子對話。
有一天下午,林敏準備帶女兒晶晶去上補習班,可晶晶覺得自己有點累,就對林敏說:“媽媽,我累了,今天不想去上課。”
林敏聽了,一下子就來氣了,訓斥她道:“你剛才不是已經睡了兩個小時嗎?怎么還會累?”
“我就是累了,我沒睡夠!”晶晶嘟著嘴,大聲說道。
林敏覺得女兒在無理取鬧,于是,疾言厲色道:“不許胡鬧!我看你不是累,而是有點懶,趕緊去給我換衣服,再不出門就要遲到了!”
“哼,我不去,我要在家睡覺!”說完,晶晶就想轉身離開。林敏連忙抓住她的胳膊,隨即大手一揚,狠狠地打了她一下。
晶晶嚇壞了,“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她邊哭邊說:“媽媽,我討厭你!”聽到這句話,林敏的火氣越來越大,她不明白,為什么女兒晶晶那么不懂事,完全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
晶晶真的不懂事嗎?未必。當孩子說自己累的時候,我們做母親的,不能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否定孩子的真實感受,畢竟,我們不是孩子本人,孩子若是真的感覺累,那帶著這種狀態去上補習班也不會學到多少知識。
德國教育學家和哲學家斯普蘭格說過:“人的一生中,再也沒有像青年時期那樣強烈地渴望被理解了。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沉陷于孤獨之中,渴望被人接近與理解,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那樣站在遙遠的地方呼喚。”
可以看到,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感受能被看見、能被接納、能被理解,孩子也不例外。身為母親,不管孩子產生何種感受,表現出何種情緒,我們都要盡己所能地去接納、去理解以及去擁抱。千萬不要隨隨便便地把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評判為“不好的”,也不要出于焦慮、煩躁和惶恐,去喝止、打擊、威脅孩子。
一年前,彭丹跟兒子的關系一度變得劍拔弩張,兒子只要看見她,就像老鼠看見貓一樣,恨不得離她遠遠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問題就出在彭丹對待兒子的態度上。彭丹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女人,她對待兒子的態度非常嚴厲,與兒子相處,她總是像是上級對下級那樣,只強調自己的觀點,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有一次,兒子想吃雪糕,他苦苦哀求彭丹,可彭丹硬是不答應,她任由兒子在地上打滾哭鬧,還訓斥他:“真是個好吃鬼,雪糕有什么好吃的,不許吃,趕緊給我看書去!”
那一天,兒子很傷心,整整哭了一個下午,晚上連晚飯都沒吃。從那之后,兒子再也沒吵著要吃“雪糕”,這固然讓彭丹感覺很高興,可讓她憂心忡忡的事也發生了:兒子不肯跟她說話了。
這種狀態持續了很久,兒子的冷漠讓彭丹快要崩潰了,好在朋友及時點醒她,她才意識到自己之前那種做法是不對的,不僅得不到兒子的認同,還容易引起兒子的叛逆情緒,最后嚴重影響親子關系。
于是,彭丹開始有意識地收起自己的“自以為是”,她暗暗發誓,以后兒子表達個人感受時,她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急于評判兒子了,而是要放低姿態,真真切切地擁抱兒子的感受。
有一天,兒子放學回家,扔下書包后,就趴在桌子上小聲地啜泣。彭丹見了,心疼地將他抱在懷里,柔聲安慰道:“寶貝,媽媽看見你哭了,很心疼你,媽媽知道你哭是因為你很傷心,但你不要害怕,媽媽會一直陪著你。”
剛開始,兒子有些抵觸彭丹,可他畢竟還是個小孩子,于是,他掙扎了幾下,便在彭丹懷里放聲大哭起來。哭著哭著,他哽咽地告訴彭丹,這次模擬考試他沒考好,他感到很難過。
聽到兒子說難過,彭丹連忙又將他摟緊點,說:“寶貝考試沒考好,所以很難過,媽媽知道了,沒關系,不管怎樣,媽媽都愛你。”
在彭丹的安慰下,兒子悄悄地用小手環住了彭丹的腰,甜甜地、安心地笑了。
孩子都比較敏感、脆弱,自尊心也比較強,很難承受父母的打擊、否定和批評。所以,身為孩子的第一教育者,每一位女性都要對孩子的心理多一點了解,平時多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永遠不去評判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只要我們能時刻做到不評判,擁抱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主動向我們敞開自己的心扉。
上一篇:尊重孩子,讓他為自己做選擇
下一篇:做一個快樂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