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謂的焦慮,其實是對自己不夠滿意
朋友準備出國留學考試已經一年多了,前兩天晚上她突然發微信給我,說她覺得自己快要堅持不下去了,覺得前期所有準備的時間和精力都白費了,她認定自己考不上,沒有出路又不知如何是好。
晚上經常睡不著覺,白天學習起來效率也很低,拿著題看不進去,做幾道題時間便過去了,于是陷入惡性循環,對學習的激情降低,對考試的抵觸心理變強。
她說她變得很焦慮,患得患失,心里像壓了一塊巨大的石頭,沒辦法開心起來。
我問她,為什么突然會有這樣焦慮的感覺,之前有過嗎?
她跟我繞來繞去說了半天,說不知道自己這個年齡了還決定出國是不是對的。朋友二十六歲了;還說后悔當初畢業沒有先去找工作,等工作幾年再決定是不是要繼續讀書。
這些就是你最近覺得自己會考不好的理由?可聽上去和考試并沒有什么關系啊。我問她。
她支吾說當然不是,但還是前言不搭后語地沒說明白。最后我忍不住問她,你托福模擬考試成績是多少分?
她回答我說,最好一次考了70分(滿分120分),其中幾次模擬考試成績比這個分數要低。
所以,其實并不是因為之前沒有先參加工作,也不是因為年齡大了所以沒有能力出去。而僅僅是因為分數提不上去,覺得考不好吧。
她不說話了。
其實這種感覺我也常有。尤其是在接受一個新項目,去一個新環境,或者是手里的事情遇到了瓶頸,沒辦法按照預期計劃正常推進時,我就會有這樣一種強烈的無力感。想要放棄,但是又沒有辦法直接這樣做;想往前推進,卻又阻礙層層,無法前行。
村上春樹說過,無力感這種東西,是會吞噬人的。它會削弱你的意志,消磨你的韌勁,最關鍵的是,它會讓你覺得做和不做似乎都一樣,于是對自己放低要求,任由發展。
焦慮是一種特別正常的情緒,和生氣、害怕、喜悅一樣。安迪·普迪科姆在Ted的一期分享中講到,其實我們的大腦平均有47%的時間迷失在各種思維中,這種“心靈徘徊”很有可能成為導致我們感覺不幸福的原因,因而我們在很多情況下發生的焦慮,是由焦慮感覺本身所引起的。而這種感覺不斷被我們放大和感知之后,得以強化,最后形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情緒存在于我們的身體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產生焦慮的原因。
1.產生焦慮的原因
(1)不具備做成某件事情的客觀條件但極力促成某件事情,這里可以拆解成為對當前狀態、行為或者能力不滿意。
拿我朋友的例子來說,其實并不是因為她真的覺得畢了業之后應該先工作,之后再做打算要不要出國;也不是因為她真的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再去折騰。僅僅是因為考試這件事情讓她受到了挫折,她覺得自己無法拿下高分,沒辦法進入理想學校學習而已。
(2)擔心不可預知的狀況發生而無力應對。
墨菲定律中有這樣一個定義,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而這種你所擔心即將發生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暫時的能力還不足以抗衡它可能產生的種種結果,于是有一種可預見的害怕感。
其實并不是因為你想到了這件事情不好的后果會發生,于是它就一定發生。而是因為你客觀上缺乏能力和準備,因而產生的畏懼心態。
看到外界不斷達成和實現自己的目標,而自己的目標卻難以量化和推進時,會產生這樣的情緒。
比如前陣子,一篇稱出自鳳姐的文章《求祝福,求鼓勵》一出,大家瘋狂轉發、點贊、打賞,甚至還有人對鳳姐路轉粉。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這篇文章本身,借用鳳姐這個人物為例子,講述了平凡女孩如何一步步超越自我,最后去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故事。當時很多身邊的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之后瘋狂地轉載,并且發出這樣的感嘆:
連鳳姐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為什么自己就不可以。然后開始惆悵,自我懷疑和否定。
最后很烏龍的事情是,這篇文章被舉報不是鳳姐寫的。不免讓人覺得,很多人的焦慮其實來源于過度看中外在世界和環境,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辦法分辨真偽,又缺乏一以貫之的人生觀念,當別人出丑了就暗喜、嗤之以鼻,當別人成功了就嫉妒并懷疑自己。總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到最后成了情緒的奴隸。
焦慮不是急于過標配的生活,而是既沒有過標配生活的能力,卻又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什么都想要,卻又不具備獲取的能力,認為生活太沉重想要丟掉一些枷鎖和束縛,但卻沒有舍棄后承受后果的能力和勇氣。
其實焦慮不在于外界,不在于高不可攀的房價、爾虞我詐的江湖、人情世故的職場,而在于你想進,卻擠不進去;你想撤離,卻又沒有果敢的勇氣。
2.解決焦慮的方法
(1)學習學習再學習:
明確學什么的前提是了解為什么學習,學習是需要成本的,進行選擇和取舍,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在《意志力》這本書中提出,決定是否可能在某一個領域做成事情的很大因素在于意志力。而意志力是一種悠閑的資源,用在這里就沒有辦法用在別的地方。
(2)做你舒適領域以外的事情:
有一種說法是,如果你總是做你舒適領域以內的事情,哪怕是多次重復,也是無效的,因為舒適領域內的事情很多是你已經具備和掌握的,你的反復是機械和應景式的,并不能讓你進步。只有當你去做你舒適領域以外的事情,比如記憶最難的那個知識點,寫最難類型的作文,畫最不好畫的部位,你才有可能真的在技能上得到實際的提升。
(3)定期回顧反思:
其實真正讓你強大的,不是外力,也不是保護殼,而是你自己本身。當你強大了,對未知的恐懼能掌控了,對無法預料的事情可以游刃有余了,你自己就不會焦慮了。所以焦慮不是事情本身,不是外界環境,不是別人的原因引起,僅僅是你對于自身的情況不滿意而已。
就像蔡健雅在《達爾文》中寫道:
有過競爭 有過犧牲
被愛篩選過程,
學會認真 學會忠誠
適者才能生存,
懂得永恒 得要我們
進化成更好的人。
上一篇: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下一篇:你該不該放棄,不是從別人那里問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