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聰明會讓人鉆牛角尖
我們根本不了解自己,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以為自己很聰明,但是,這種世間聰明并不是智慧,世間的聰明無法反觀內心,只有智慧才能反觀內心。我們經常都會聽到“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因為聰明會讓人鉆牛角尖,這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
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認為最優秀的階段,但那是果實剛長出來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我也一樣,從小在良好的佛教教育環境里長大,別人又說你是什么大師的轉世,有各種豐富的學識等等,就因為別人都說你是誰,你自己也就相信了,尤其到了二十五六歲時,開始飄飄然,搞不清楚自己是誰了。
這時候,需要經歷一個磨難期,帶你離開那個神圣的光環。就像我,離開了信徒,離開了寺廟,到了國外,馬上就知道自己是誰了。只有一個答案,你就是你,現在就要靠你的雙手、你的大腦,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很多時候,挫折帶來的最大的好處是什么呢?當你離開熟悉的環境,會有更多深層的思考,內心的果實開始慢慢成熟了。因為成熟了,才會開始低頭、開始彎腰,這才是真正的果實累累,開始豐收的時候了。
基本上,自認為最優秀的階段是最害人的,因為這時的傲慢會讓我們看不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更看不到別人身上的優點。這是我們走火入魔的開始。
“四十歲以前為今生而活,四十歲以后為來世而活”,人在二三十歲時的選擇都是在充實自己的知識技能、社會經驗和爭取名利的道路上。而等到四十歲時需要的是,要想想我們接著活的每一天到底有什么價值。
人到了四十歲左右,一般是人生積累的比較好的時候,往往也是比較迷茫的時候,很多人面臨著這種轉型的困惑。這樣的人不是沒有財富,在別人看來精神財富、物質財富他們都具備。如何去轉化這些財富,很多人都有困惑。
這些人中,有專家學者,有高級職業經理人。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他們只是聰明能干而沒有智慧。他們迷茫,實際上還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對下一步自己所要做的事情,遇到困難挫折時不知道怎么處理,害怕去面對。以前二三十歲時一身是膽的狀態沒了,雄心霸氣沒了,被社會磨得差不多了,難得有了點成就,又怕失去名、失去利……
其實應該這樣: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來做,哪怕失敗了,但只要做得快樂就行了。
比如有人選擇做慈善。如果這種付出讓你覺得快樂,盡管花費了錢財,還要搭上時間、精力,也不會有怨言。我認識很多做慈善事業的人,雖然最后累得自己渾身是病了,但還是覺得很欣慰,很快樂。這是因為,他們選的生活和事業讓他們覺得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是有價值的。
人在二三十歲時的選擇都是在充實自己的知識技能、社會經驗和爭取名利的道路上。而等到四十歲時需要選擇的是,要想想我們接著活的每一天到底有什么價值——是做個行尸走肉為了一日三頓溫飽呢,還是開著名車兜兜風旅游這樣晃悠著過日子?或者是把自己所累積的財富拿來和別人分享從中得到滿足呢?
其實,我們四十歲以后應該讓自己的生命有光亮。我們要燃燒自己,靜靜地享受照亮別人的感覺。當我們感到自己生命有這樣的價值時,就不會有任何恐懼感。
為什么很多人講“四十歲以前為今生而活,四十歲以后為來世而活”?所謂“為來世活”,并不代表說只是為了死亡以后活,而是讓你在四十歲以后身體機能越來越差的時候珍惜生命,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很有意義。
上一篇:為什么我們喜歡對最親的人發脾氣
下一篇:為什么說要兩個人修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