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講究寬容仁厚,千百年來,人們奉行著容人容事的處事原則,即使認為他人有了過失,只要認識了,改正了就好。哪怕真的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過錯,也要給人自新的機會,盡量寬以待人。
寬容不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世原則,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很多人認為自己“不走運”,只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狹隘和刻薄,在自己前進的路上自設了“絆腳石”導致的;而很多人認為自己“幸運”,事業成功,家庭幸福,也是因為他們常常對他人施以恩惠和幫助,拓寬了自己前行的道路。
寬容猶如冬日正午的陽光,會把他人心田的冰雪融化成潺潺細流。一個不懂得寬容別人的人,會在人際交往中處處碰壁;一個不懂得寬容自己的人,也會因為把生命的弦繃得太緊而使自己傷痕累累,甚至消沉怠惰。
人倘若太吝惜自己的私利,不肯為別人讓一步路,那么最終很可能會無路可走;人倘若一味地逞強好勝而不肯接受別人的一絲意見,最終會難以向前;人倘若一味地求全責備而不肯寬容別人的一點瑕疵,最終也會如凌空在過高的山頂,因缺氧而窒息。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心胸窄、無寬容素養所致。
西方圣賢把人比喻為“會思想的蘆葦”,說明人弱小易變,但人如何變得強大,首先需要具備寬容的心態、能容人容事的胸懷。
寬容并不意味著對惡人橫行的遷就和退讓,也非對自私自利的鼓勵和縱容。所謂寬容,就是以善意去寬待有著各種缺點的人或事。寬容,因其胸襟寬廣而容納了狹隘,因其心量大度而讓他人他事變得簡單。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不要怕“吃虧”,自己偶爾吃一點虧其實沒有什么大不了的。鄭板橋說:“吃虧是福。”這絕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其一生閱歷的智慧高度概括和總結。
清朝時有兩家鄰居因一道墻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執,欲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于在京為大官的親屬張英幫忙。張英沒有出面干涉這件事,只是給家里寫了一封信,力勸家人放棄爭執,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從了張英的勸說,鄰居也覺得很不好意思,兩家最終握手言歡,由互不相讓的爭執變成了真心實意的謙讓,達到了寬容的最高境界。
《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可謂深得處世的奧妙。
有一個女人總在喋喋不休地對人們說鄰家有多臟。有一回,她故意將一位朋友領到家里,指著窗外說:“你看那家陽臺繩上晾的衣服多臟!”但那位朋友卻悄悄地對她說:“如果你看仔細點,我想你能明白,臟的不是人家的衣服,而是你家的窗玻璃。”
是的,不要去指責他人,先來反省自己。寬容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使臟的真是鄰家的衣服,我們又為什么不能表示理解和容忍呢?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寬容是人生的一種最高境界,也是一種讓自己進步的巨大力量,更是溫暖人心靈的源頭。每個人都應該用寬容的心、善待他人的心去對待他人他事、對待自己、對待周圍,這樣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上一篇:尚中貴和,禮字先行
下一篇:助人為樂,愛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