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舒適區時,恐懼總會如影隨形
恐懼是人生命情感中最難解的癥結之一。面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命的進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平安無事的,總會遭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挫折、失敗和痛苦。當一個人預料到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產生或受到威脅時,就會產生這種不愉快的情緒,并為此感到緊張不安、憂慮、煩惱、擔心。
也有一些人,會對原本不害怕的事情產生緊張恐懼的情緒體驗。他們知道這種恐懼完全不必要,甚至能意識到這是不正常的表現,卻無法控制自己。比如,有的人因偶然的一次化學實驗中試管發生爆炸,就再不敢走進實驗室;有的人因運動時受過傷,就再不敢從事那項運動;還有的人對人際交往感到焦慮不安。
Lucy想跟上司提加薪的事。在那個重要的日子來臨之前,她一遍遍地在心里默默重復早已準備好的理由,她理應得到更好的待遇,且那些理由都很有說服力。可是,到了開會那天,在和老板面對面的時候,她怯場了。她的語速變得很快,想好的各種理由忘了一大半。面談結束后,她帶著一顆被擊得粉碎的自信心離開了,而加薪的請求自然也沒得到批準。
這樣的經歷,你是否也有過?置身事外,看到他人的故事,你是否領悟到了什么?
因為恐懼帶來的焦慮感,我們都曾對自己的膽小、懦弱感到懊惱,認為這是一種消極的情緒。我們無比渴望成為一個勇者,總想著如何消除恐懼,但對恐懼的厭惡之情卻讓我們淪為了恐懼的奴隸,受其控制。
其實,從我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恐懼就伴隨著我們,直至我們閉上雙眼離開人世。對于恐懼的情緒,我們總是抱持一種抗拒和厭惡的態度,認為想要活出自我、獲得成功就一定不能有恐懼,特別是看到周圍一些敢于冒險、做出成就的朋友,心里暗暗羨慕的同時,不免為自己的懦弱感到失落,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變得“無所畏懼”。
然而,勇敢,真的就是內心無所畏懼嗎?事實上,這是一個誤解。每個人都會在生命的某一個時刻體驗到恐懼,沒有誰能避免,就算有人聲稱自己毫不畏懼,或是宣稱要粉碎、破壞恐懼,最終也會以失敗收場,因為任何人都擺脫不了恐懼。
史蒂夫·凡·茲維也頓是安全監控專家,成功化解了無數的威脅和沖突。他的話就是最好的總結:“在我22年的安全維護工作中,我從來不和那些標榜自己從不畏懼的人合作。一個人在某些情況下毫不畏懼——這有可能,但是一個人要說自己面對所有情況都毫不畏懼——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前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喬·伯格納曾兩次與拳王阿里較量。在這兩次比賽中,他都堅持到了最后。阿里曾為伯格納指點迷津,伯格納一直都記著這位偉大拳王的話:
“任何走上拳擊場的人,如果絲毫不感到恐懼,那他一定是個傻子。道理很簡單:他們對這項運動根本毫不了解。因為沒有恐懼,就沒有對抗力,也就沒有準確的判斷力、敏捷的反應和凌厲的戰術來避險制勝。”
前澳大利亞板球隊隊長馬克·泰勒也認同這種觀點。他說:“當你跑出去擊球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感到恐懼。作為一名擊球手,我總是對未知的情況充滿恐懼。我覺得,優秀的球員和偉大的球員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他們處理恐懼的方式。當我感到恐懼時,我會想,場上所有球員可能都跟我一樣緊張,這樣一來,我就不再恐懼了。”
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的很多情緒狀態,不是全憑意志力就可以抑制的,恐懼就是其一。這或多或少使我們感到慰藉,感到恐懼不是因為缺乏自律,也并非軟弱的表現。任何對付恐懼的嘗試都有可能失敗,最后,這些失敗的經歷會使我們的感覺更加糟糕。
這就好比,當我們被一條海鰻咬住時,一定不要拼命把手拉開。因為,海鰻一旦咬住了我們,就不會輕易松口,我們的反抗反而會讓它咬斷我們的手,除非我們順從它,直到它自己愿意松口。正確的做法是,主動跟著它走,即便它會把我們拖到洞前,即便這令我們膽戰心驚。
對待恐懼也如是,無論是誰,在踏出舒適圈的那一刻,都有可能會與恐懼相遇。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為恐懼而感到羞恥,也不要把事情復雜化,無端地放大恐懼。面對恐懼時,我們的情緒越激動,就越容易受制于它;當我們忘記了所有的假想,反倒容易變得果斷而勇敢。
上一篇:跟隨你的目標,步步為營不斷向上
下一篇:踩著失敗的階梯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