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創造的機遇
20世紀初,30歲的陳嘉庚在新加坡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最早經營的是罐頭廠。有一天,他從一個英國職員那里聽到英國一家股份公司在新加坡高價收買橡膠園的消息,便以企業家的敏銳眼光,看到這項事業的廣闊前景,立刻轉而投資經營橡膠園。
到20年代初,他已有橡膠園5000英畝。這時,一個巨大的逆浪向他沖擊而來。由于種植橡膠本輕利重,英商、日商紛紛擁來。一時間,膠園遍布南洋,產量大幅度增加,市場供過于求,價格開始下跌。陳嘉庚的膠廠也因虧損而部分停產。
在不利的形勢下,陳嘉庚并不退縮,而是通過仔細的分析,從滿天陰霾中看到無限的光明。他認為,橡膠用途之廣無與倫比,20世紀將是橡膠的時代,眼前的生產過剩和利潤減少只是暫時的。
而且,南洋一帶的橡膠業是英國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英國殖民者決不會坐忍股價繼續下跌。于是,陳嘉庚做出一個大膽的決策,就在人們紛紛出賣膠園、膠廠的時候,他決定把別人愿意出讓的膠廠立即承接過來。
陳嘉庚來到馬來西亞等地,花了30多萬元買下9所膠廠,又花了10多萬元擴充這些膠廠的設備,將自己原有的膠廠也都進行修整和擴充。同時,他看到熟膠制造多為英商獨占,而自己的膠園只能提供橡膠原料,便又投資10萬元擴大橡膠熟品制造廠。
不出陳嘉庚所料,1922年11月,英國政府強令限制橡膠生產,膠價開始回升,橡膠業恢復了生機。盡管商人都知道產品價格降后會升、升后會降的規律,但并非每個人都能很好地運用這一規律,總是被供求波動所支配。
陳嘉庚通過仔細分析,從黑暗中看到了橡膠市場的曙光,于是頂風行動,果斷出擊,一舉買下了9所膠廠,并更新設備,最后終如所料,膠價回升,這時就可想象,陳嘉庚是否會發財。
上一篇:承諾就要盡力而為
下一篇:挖掘屬于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