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毫不懈怠
李嘉誠17歲時到一家五金制造廠以及塑膠帶制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推銷生涯。李嘉誠酷愛讀書。在推銷過程中,他結合知識,憑著直覺看出客戶是什么類型的人物,并馬上了解客戶的心理和性格,從而定好相應的推銷策略。
李嘉誠認為,在從事推銷工作的時候,必須充滿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銷的產品,盡最大努力,設法讓客戶感到你的產品是廉價而且優秀的。他認為從事推銷工作,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勤勞,二是創新。
由于出色的推銷成績,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后又被提升為這家塑膠帶制造公司的總經理。推銷生涯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他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
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后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李嘉誠經過幾年生活磨礪之后,逐漸成熟了起來。他決意要用自己平日點滴的積蓄從零開始,自己來親自創業。
1950年夏天,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五萬港元在筲箕灣租了一間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由此起步,開始了他叱咤風云的創業之路。
李嘉誠憑著自己的商業頭腦,以“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發了幾筆小財。他就急切地去擴大他那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于是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工廠虧損愈來愈重。
倉庫開始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戶也紛紛上門尋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賠。李嘉誠處于瀕臨破產的境地。
失敗其實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敗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繼續保持或者擁有清醒的頭腦。像任何身處逆境的人一樣,李嘉誠經過一連串痛定思痛的磨難后,開始冷靜分析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分析市場走向。
在種類繁多的塑膠產品中,李嘉誠所生產的塑膠玩具在國際市場上已經趨于飽和狀態了,似乎已經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那么意味著他必須重新選擇一種能救活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實現塑膠廠的“轉軌”。
李嘉誠開始了創新的探索。當他閱讀最新英文版《塑膠》雜志時,發現一項有關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膠原料設計制造的塑膠花即將傾銷歐美市場的消息。
李嘉誠馬上聯想到和平時期過著平靜生活的人們,在物質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種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澆水、除草,而且花期短,這與當時抓緊時間工作的人們的生活節奏很不協調。
如果生產大量塑膠花,則可以達到既價廉物美又美觀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們的生活。想到這時,李嘉誠興奮地預測著:一個塑膠花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他必須在產品方面進行創新。
1957年,李嘉誠省吃儉用,節約了一筆資金,帶著企業復活的希望踏上了學習塑膠花制造技術的征途。他深知廠家對新產品技術的保守與戒備,他想也許應該名正言順購買技術專利。
然而,塑膠廠只是小本經營,絕對付不起昂貴的專利費;再就是廠家絕不會輕易出賣專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領市場,賺得盆滿缽滿,直到準備淘汰這項技術時方肯出手。
情急之中,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這家公司的塑膠廠招聘工人,他去報了名,被派往車間做打雜的工人。李嘉誠只有旅游簽證,按規定,持有這種簽證的人是不能夠打工的,老板給李嘉誠的工薪不及同類工人的一半,他知道這位亞裔勞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李嘉誠負責清除廢品廢料,他推著小車在廠區各個工段來回走動,雙眼卻恨不得把生產流程全背下來。整個生產流程都熟悉了后,屬于保密的技術環節還是不得而知。李嘉誠便邀請幾位新結識的朋友,到中國餐館吃飯,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術工人。
李嘉誠用英語向他們請教有關技術,佯稱他打算到其他的廠應聘技術工人。李嘉誠通過眼觀耳聽,大致悟出塑膠花制作配色的技術要領。
不僅如此,李嘉誠又購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澤上各具特色的塑膠花品種帶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請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膠專業人才,對這些購回的塑膠花品種進行研究。他一邊進行市場調查,一邊了解國際市場的發展動態,希望能找出最受歡迎的塑膠花品種進行大規模生產。
1957年,李嘉誠在創新產品方面開始了他的一系列別具新意的“轉軌”行動:生產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膠花。這在當時的香港還是一個“冷門”。
李嘉誠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膠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按理說,物以稀為貴,賣高價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誠明察秋毫,他認為塑膠花工藝并不復雜,因此,長江廠的塑膠花一面市,其他塑膠廠勢必會在極短時間內跟著模仿上市。
倒不如在人無我有、獨家推出的極短第一時間,以適中的價位迅速搶占香港所有塑膠花市場,一舉打出長江廠旗號,掀起新的消費熱潮。賣得快,必產得多,以銷促產,比居奇為貴更符合商界的游戲規則。
這樣,即使效顰者風涌,長江廠也早已站穩了腳跟,長江廠的塑膠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費者心中。李嘉誠走物美價廉的銷售路線,大部分經銷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合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50%訂金。
李嘉誠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流,長江塑膠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香港塑膠業界。果不出所料,很快,香港冒出數家塑膠花專業廠。長江廠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將是與同業的公平而無情的競爭。大家都在搶占市場,而長江廠的規模,無法保證長江號在同業的龍頭地位。
李嘉誠到親友中集資招股,籌集的資金用于租賃廠房,添置設備。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膠花,同時對歐洲的企業結構和管理方式抱有濃厚的興趣。他深知私營企業財力單薄,發展緩慢。他看好股份制企業,他決定分兩步走。
第一步,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發展到相當規模時,申請上市,成為公眾性的有限公司。1957年底,李嘉誠為了適應大規模的生產需要,將“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
李嘉誠開始著手引進西方的管理經驗。他認定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企業內部保持高水平的管理,堅持按責任辦事是非常重要的。李嘉誠極其看重自己產品的質量。
李嘉誠常常告訴身邊的人:“我們長江要生存,就得要競爭;要競爭,就必須有好的質量。只有保證質量,才能保證信譽,才能保證客戶,才能保證長江的發展壯大。”
李嘉誠宣布:“從今以后,長江的產品,沒有次品”。
從此,李嘉誠以不斷創新產品和重視產品質量的經營理念,獲得了一定的銷售利潤,奠定了穩定發展的基礎。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不僅蜚聲全港,還為世界的塑膠同行所側目。
李嘉誠給人最鮮明的印象是足智多謀,在經營策略上他從不輕易去冒險,更不會有隨便碰碰運氣的行動。他的所有決策都來源于對全面、廣泛資料的占有和分析;他的決定,都是按照理性的實際情況而做出合理的反應,這也是他最為人稱道的本領。
然而,李嘉誠的膽識和才華并不都是與生俱來的。除了他得天獨厚的天分之外,更多的是來自于他的勤奮和毫不懈怠的求知,以及善于吸取自己與別人的經驗教訓和謙虛謹慎的作風。
上一篇:成功的門從不上鎖
下一篇:我們要學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