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誠實地面對生活中的痛苦事實與經歷
巴塞爾·范德考克是世界知名的心理創傷治療大師,也是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教授,在拜讀他的著作《身體從未忘記》之后,我對心理創傷有了更加豐富與深刻的理解。他在文中提供了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一項調查研究報告,看得令人揪心:1/5的美國人在兒童時期遭受過性騷擾;1/4的人被父母毆打后身體上留下疤痕;1/3的夫妻或情侶有過身體暴力;1/4的人同有酗酒問題的親戚長大;1/8的人曾經目睹過母親被毆打。
這些數據并不只是數據,背后是一個個被創傷包裹著的生命。也許,其中的一些經歷會隨著時間流逝掉,但有些創傷卻被“烙”進了大腦和身體里。文中講到一位名叫湯姆的退役軍人,他曾在美國海軍服役時上過越南戰場,并在槍林炮雨中幸存了下來。復員后,他像正常的青年一樣結婚生子,事業有成,生活看起來還算不錯。但是,每到美國國慶日那天,夏季的燥熱、節日的煙火、后院濃密的綠蔭,都會讓他想到當年的越南,并徹底崩潰。僅僅是煙花爆炸的聲音,都會讓他陷入癱軟、恐懼和暴怒之中。他不敢讓年幼的孩子待在自己身邊,因為孩子的吵鬧聲會讓他情緒失控,為此他總是獨自沖出家門,以防止傷害到孩子。唯一的釋放方式,就是把自己灌醉,開著摩托車飛速疾馳。
就算不是國慶日,只是平平凡凡的日子,湯姆也無法安然入睡。夢,經常會把他拉回到危機四伏的境地中,他被可怕的夢魘折磨得不敢入睡,經常整夜整夜地喝酒。戰爭已經結束多年了,為什么湯姆內心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息?
巴塞爾·范德考克做出了這樣的解釋:遇到傷痛后,多數人會極力試圖把這些記憶清除掉,努力表現得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一樣,繼續生活。然而,大腦并不擅長否認記憶,即便傷痛過去很久,它也會在極其微弱的危險信號刺激下,產生大量的壓力激素,引起強烈的負面情緒和生理感受,甚至產生不可控的行為。
不是只有上過戰場,經歷過異??膳碌氖虑?,我們的內心才會留下傷口。那些超越了我們日常生活經驗的、完全擊潰個人正常處理問題的能力的事件,都屬于創傷性事件。比如,成長過程中經常被父母苛責、打罵;無意中目睹一次嚴重的車禍;親人意外離世……這些事件給人帶來的心理刺激強度過大,超出了承受范圍,而又沒有得到正確的處理,就會形成創傷性應激障礙(PTSD)。
創傷性應激障礙(PTSD)對人的身心影響是破壞性的,它讓人無法安心存活于當下,總是一遍遍想起最害怕、最折磨自己的那段歷程,出現情緒沮喪、過分敏感、注意力下降等狀況,難以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對身心的耗損極大。
創傷性應激障礙(PTSD)有三大核心表現,這也是判斷一人是否患有PTSD的依據:
·強迫反應
個體在清醒或睡眠時,創傷記憶強行進入腦海,以閃回或噩夢的形式重現當時的事件場景,讓個體不斷地重復體驗當初的情緒和感受,強烈程度近乎沒有差別。
·回避反應
個體努力回避對經歷過的創傷的談話、回憶、詢問,努力不去接觸與之相關的人,不去發生事件的地點,出現“遺忘”事件細節的情況,把原本關心的人和事的情感埋藏起來,與他人保持距離,有強烈的孤獨感,不愿參加社會活動。
·喚起反應
個體變得易激惹,容易受到驚嚇,出現緊張、失眠和焦慮的癥狀,對小事反應過度,注意力無法集中。
從心理學多角度來說,大部分臨床工作者都認為,PTSD的患者應當直面最初的創傷,處理緊張情緒,建立有效的歸因方式來克服這種障礙產生的損害。巴塞爾·范德考克也曾提出過類似的忠告:“我們痛苦的最大來源是自我欺騙,我們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各種經歷。如果人們不知道自己所知道的,感受不到自己所感受到的,就永遠不能痊愈?!?/p>
精力錦囊
PTSD療愈的過程,就是釋放當初積聚在體內的能量,允許自己去完成當初未能表達的感受。當這些能量被順利地釋放出來,我們將如獲新生,更有精力投入此時此刻的生活。
從治療效果上看,PTSD的預防比事后干預更好一些,因為患者一旦選擇性遺忘一些經歷,事后的干預治療會變得更加困難。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經歷了嚴重車禍并明顯患有PTSD風險的病人,在接受了12次認知療法后,只有11%的人患上了PTSD;而那些只收到了自助手冊的人,發病率卻高達61%。
活在世間,每個人都會迎來這樣那樣的不如意,遭受難以忍受的苦難,且多數時候也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可正如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所說:“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后的自由,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是的,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應對苦難,是困在其中、畫地為牢,還是勇敢面對、找尋方法治愈,重拾生活的美好。
創傷的確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往后余生都困在創傷之中。療愈創傷的過程,就是釋放當初積聚在體內的能量,允許自己去完成當初未能表達的感受。當這些能量被順利地釋放出來,我們將如獲新生,更有精力投入此時此刻的生活。
上一篇:覺得自己好看,比真的好看更重要
下一篇:踏實肯干的精神,終讓你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