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討厭的人身上,往往藏著自己的影子
一日,我與朋友艾莉在咖啡廳敘舊。鄰桌的一位女士在打電話,說著說著竟然破口大罵起來。我們離得很近,從話語中能聽出來她是在跟自己的丈夫通電話,因為提及了他們的婚姻,還有婆婆、孩子的事。吵嚷了片刻之后,那位女士氣急敗壞地走了。
看到這一幕,艾莉搖搖頭,低聲跟我說:“何必呢?就算婚姻維持不下去了,也用不著這樣詆毀愛人和婆婆吧?”
我們繼續(xù)天南海北地閑聊,不多時也提到了家庭的問題。現(xiàn)在,艾莉的孩子一直是婆婆照看,對于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兩代人始終有分歧,對此艾莉也有點不滿。她抱怨了一通,說婆婆如何溺愛孩子,又說丈夫的立場不堅定……
我看著她,不禁笑了,說:“瞧,你現(xiàn)在不是也在發(fā)牢騷嗎?說丈夫、說婆婆,就是沒剛剛那位美女的脾氣大。”艾莉嘆了口氣說:“唉,不管是誰,遇到這樣的事估計都得嘮叨嘮叨,這就叫‘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
其實,不只是艾莉,還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曾犯過類似的錯誤。我們覺得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是“完美的”,和跟那些看起來“窮兇極惡”“爆粗口”“素養(yǎng)不夠”的人,完全不一樣。可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跟他們并沒有那么大的區(qū)別。可事實上,我們只是所處的立場不同,沒有置身于其中,經(jīng)歷他們正在經(jīng)歷的事,所以才會主觀地“品頭論足”。
再說一件我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母親,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對自己的兒子破口大罵。我當時就想:“這個女人實在太‘過分’了,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怎么能當眾這樣訓斥他呢?如果我以后有了孩子,我肯定不會這樣做。”
可就在那天,我回家之后,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新買的那個擺件碎了,那是我逛了很多家店才買到的,愛不釋手。母親告訴我,是小侄子在家里打鬧時,不小心給摔碎的。雖然我知道他只是孩子,也只是無心犯的錯,可我還是忍不住大發(fā)雷霆,嚇得小侄子哭了。
那一刻,我又想起了公交車上的一幕,原來我也有可能會像那個女人一樣對待孩子,我身上也缺少寬容和耐心的特質(zhì),只是我自己不愿意承認而已。
記得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曾經(jīng)說過:“不要由于別人不能成為你所希望的人而憤怒,因為你自己也不能成為自己所希望的人。”
其實,我們都該意識到,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看不慣的人表現(xiàn)出來的特質(zhì),我們身上也有。我們之所以對別人表現(xiàn)出來的某些特質(zhì)感到不屑和厭惡,是因為我們不愿意承認和接納它的存在。那么,如何才能控制這種抵觸的心理呢?
大家都知道,有個詞語叫作“換位思考”,生活中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又開始挑剔和厭惡別人所表現(xiàn)出的某些特質(zhì)時,就可以用它提醒自己,如此我們便能想通很多問題。
比如,一個青少年整天不務正業(yè),不是泡網(wǎng)吧,就是跟別人去打架,偶爾還會偷東西、打劫小學生和中學生的錢,對自己的父母也不尊敬,甚至還總是埋怨。看到他的種種行為,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這孩子太不像話了”“這孩子沒前途了”“簡直就是不孝子”。
這個時候,有多少人轉念想過:他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假如你跟他一樣,從小父母離異,沒有家庭的溫暖,被周圍的鄰居看不起,在學校里經(jīng)常遭受同學的惡意凌辱和老師的冷嘲熱諷,你幼小的心靈如何能夠承受?你是否也有可能會變成他現(xiàn)在的樣子呢?
再如,電視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妻子發(fā)現(xiàn)丈夫有了外遇,歇斯底里,跑到丈夫的公司里大吵大鬧,或是當眾羞辱第三者,儼然一副潑婦的姿態(tài)。丈夫原本還存留的一點歉疚和悔意,也蕩然無存。
見此情形,很多人都會說:“這女人瘋了,太不理智了!”“為什么不私下里跟他談呢?”“弄得滿城風雨,對你有什么好呀?真是沒頭腦”……諸如此類的評價很多,總之是鄙夷妻子沖動的做法。
這個時候,有多少人想過:她為什么會喪失理智?假如你是她,在丈夫最窮困潦倒的時候你不離不棄,陪他一起創(chuàng)業(yè),公司剛起步的時候你起早貪黑,風里來雨里去,付出了太多的艱辛。結婚十幾年,你悉心地照顧他的父母、撫育你們的孩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事都是你一人在打點,為的是讓他能安心發(fā)展事業(yè)。
如今,他事業(yè)飛黃騰達了,卻忘記了昔年的舊情,忘卻了還有一個為他日夜操勞的人,你會作何感想?你會不會感到心寒,會不會感到氣憤?會不會忍不住內(nèi)心的痛苦想找他問個清楚?或許,換一種情境,我們的表現(xiàn)并不會跟她有多大的不同。
嘗試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把自己想象成各種各樣的人——快樂的人、悲傷的人、貪心的人、吝嗇的人、暴躁的人,當我們遇到跟他們相同的事情時,自然就會有一份理解和原諒。
過去我們之所以討厭他們,只是因為他們恰巧表現(xiàn)出了某種我們自己也有卻不愿意承認的特質(zhì)。當我們伸出食指指著別人的時候,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都在指著自己。
想通了這一點,我們在生活中就不會再刻意掩飾某些消極的特質(zhì),因為在特定的情境下,它們自然會表現(xiàn)出來,而不處在那樣的情況下,消極特質(zhì)也就不會形之于外。當我們包容了人類所有的可能性時,就不會再感到不舒服了。
只有把內(nèi)與外、積極與消極結合起來,找回一個完整的自我,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下控制自己所表現(xiàn)出的特質(zhì),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上一篇:以喜歡的方式與人交往
下一篇:保持心理的健康,讓焦慮與恐懼無處遁形